• 56阅读
  • 0回复

刘公岛觅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1
第8版(副刊)
专栏:

  刘公岛觅魂
纪学
在我的心目中,刘公岛是和中日甲午海战连在一起的。因此,一看到它横陈于万顷碧波中的形象,耳畔就响起小学历史老师的悲愤讲述,眼前就出现电影银幕上的激烈场面,心头禁不住迭涌起昂扬与屈辱的感奋。
登上刘公岛,首先看到山坡上高高耸立的“北洋海军忠魂碑”,坐落在繁茂的松柏树丛中。碑呈六棱形,上窄下宽,犹如一柄刺向蓝天的宝剑。驻岛海军部队大队长卫春辰对我说:“它是为纪念北洋海军成立一百周年时修建的,慰祭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北洋海军官兵。它的造型像宝剑,充分显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卫春辰领我穿过一段铺满石台阶的上坡路,来到忠魂碑前。读着碑文,看着浮雕,我的眼前又涌来那场悲壮的甲午海战。日本海陆军3万余人向威海卫扑来,清军将领丁汝昌、孙万林等率军力战,屡挫强敌。日军在先后攻占南帮和北帮炮台后,又出动联合舰队向北洋舰队发起攻击。海军提督丁汝昌指挥将士同敌人展开激战,击退日舰多次进攻。但因有洋员、叛徒策降,日军海陆围攻,北洋水师孤军奋战,舰艇毁伤大半,终未能挽回危局,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人壮烈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广大官兵抗击外敌的凌霄志气,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的。
这一点,从提督署里可以看得更清楚。那“傍海修筑,高居危岩,下临无地,飞甍广厦”的北洋水师衙门,如今是供游人参观的地方。在这里,我看到了甲午海战遗留的兵器、服饰,看到了北洋海军将领在与日军决战前夕召开军事会议的蜡雕群像,以及中日双方军舰的阵容及队列的沙盘。在兵器跟前,似乎看到了中国海军官兵的英姿。在蜡像前伫立,如临席旁观,丁汝昌的沉稳,邓世昌的激昂,牛昶昞的胆怯,都栩栩如生。特别是刘步蟾的坦然自若,更使我大生感慨。这位北洋海军的右翼总兵、旗舰定远号管带,本来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将领,在甲午海战中英勇作战,连日方的记载也说他指挥的“定远、镇远二舰顽强不屈,奋力与我抗争,一步亦不稍退”。最后弹尽,他下令炸舰。可是长期以来,史学著作中却否定他,甚至把他写成内奸,怎能不令人瞠目!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卫春辰同志领我到了他领导下的信号台。台建在一个突出的山嘴上,一面是苍松翠柏,三面悬崖绝壁,下临滚滚大海。信号台只有三个人,一个班长和两个战士。我们到时,班长和另一个战士下山去了,只有高建全在值班。这个去年入伍的战士告诉我,他们的哨位是刘公岛的眼睛,执行瞭望海面的任务。然而这里的生活却是单调枯燥的,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只有松涛海涛作伴。高建全的家里有父母兄弟,生活很富裕。但他安心服役,忠于职守,因为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登上信号台的最高处,但见海风呼啸,松涛怒吼,似雷霆万钧,如烈马奔腾。我举起望远镜,无边大海奔来眼底,几条船缓缓驶过,偶尔几声汽笛遥相致意。蓦然低头,水泥地面上有一副对联:“男兵女兵祖国士兵兵兵可爱;枪声炮声战士心声声声入耳”。我蓦然产生一个联想,这小小的信号台也是一柄宝剑,高悬在海防前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