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黄土峁上一颗星——延安地区枣园乡庙沟村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

  黄土峁上一颗星
——延安地区枣园乡庙沟村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刘愚僮
寒假我自费到延安考察,乡亲们对我说:不去枣园,不去庙沟,就等于没来延安。枣园有名,是因为战争年代这儿曾是党中央书记处所在地;而庙沟有名,则因为它是近十年来陕北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新星。
庙沟,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骑上自行车,奔向这个距延安市有15公里之遥的山村。山道逶迤,视野内尽是苍凉光秃的山峁。这么荒芜的地方能有啥子新型农村?我不禁多了个疑问。绕过一道道高坡,当漫山遍野的林木和山坳里错落的庭院、新砌的窑洞呈现在眼前时,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庙沟了。
“快进来,快进来。”村主任李占文大伯听说我是从首都来的大学生,便热情地把我领进家门。我环视着这新砌的石窑:彩电、收录机、全新的家具……“怎么样,咱这摆设不比城里的差吧!”大伯看着我惊喜的神情,不无自豪地说。
斟满一杯茶,大伯对我讲起庙沟的发展史。庙沟本是个穷村子。改革前,由于单一抓粮,毁林造田,结果是广种薄收,7200亩耕地平均亩产只有20多公斤。80年代初,农村经济改革的大潮席卷而来,庙沟村的“首脑们”面对着他们苦守了半辈子的“三山八峁五面坡”,开始思索、运筹和决策。王久富,这位历经沧桑的老支书,根据村里的实情,经过村委会的周密酝酿,毅然决定对村里的果园实行轮流承包管理责任制。一年下来,每个承包户收入达2000元。3年后,全村24个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1984年,在陕北建委的帮助下,庙沟开始了“黄土高原造林立地条件划分及适地种植试验”。他们一边大面积退耕还林,一边狠抓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1985年村里退耕3300亩,人均产粮440多公斤,反而比退耕前增产了;1987和1988年,全村种粮面积稳定在2500亩,人均产粮却保持在500公斤以上。5年共退耕土地4600多亩,已全部种树植草,其中经济林占一半。1990年,全村仅苹果产量就达35万多公斤,人均收入1300多元。
由穷变富的农民贺聚廷家,6口人住着三孔大石窑。他儿子结婚时,组合家具、家用电器摆满一屋子,连炕沿都用彩色马赛克装饰,真可谓不及小康,也似小康了。如今,庙沟村的电视普及率已达100%,这些长年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也谈论起《渴望》,关心起海湾战争了。
庙沟的成功,为陕北山区脱贫致富闯出了新路。1988年,延安地区决定5年内再建设62个庙沟式村庄。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这里。当他听完庙沟村第三个五年规划之后,高兴地说:“你们这儿搞得好,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到人均收入5000元的目标实现之后,我再来看你们。”总书记的话像一团火,鼓舞着人们在创业的征途上大显身手。
傍晚,李大伯带我参观村西头的果园。暮霭里,盈山满梁的林木在静静伫立着,虽已不见果红叶绿,但我分明感到春潮正在这黄土地上涌动,那挺拔健壮的果木、山坳里绿茸茸的麦苗,正悄然地将金色的希望向整个黄土高原漫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