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共产党人的“亲人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共产党人的“亲人情”
胡思勇
人到中年万事休。世态炎凉看的多了,青少年时代的“多愁善感”少了,遇事不免有些“麻木”。
然而,读《半月谈》1990年二十三期《市长帮亲记》,眼睛却情不自禁地湿润了。
——景泰县寺滩乡,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正处于弥留之际,嘴里喃喃地念叨着:“开国儿啊,娘想你哩,娘想你哩……”正生病的于开国闻讯赶来,跪在奄奄一息的老太太身边大声说:“娘,儿子看您来了。”老太太睁开眼,声音断断续续:“开国,你救了我们一家,娘真不知该怎样谢你。”“娘,应该谢党。是党教儿子这样做的。”“对啊,共产党有你这样的官,老百姓实在是有福气。”言毕,老太太带着满足闭上了眼睛。于开国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娘,你走好!”
她并不是于开国的母亲。老太太家三个呆子:丈夫、儿子、儿媳。绝望中,她准备一死了之:公路上,向一辆汽车撞去,正撞在甘肃省白银市市长于开国的车子上,市长于是就认了娘。
感动我的,就是这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的“亲人情”。
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是共产党人的本质属性。过去,进步或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倡导仁、博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屈原“长太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但“上全不察其之荃心兮”,只能赋《离骚》而抒忧愤;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能画画混饭吃,以“难得糊涂”自嘲。历史、阶级,规定他们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能真正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焦裕禄数九寒天访贫、坐在盲老人的炕头:“我是您的儿子,来看您老人家!”可以与于开国探母相辉映,其情多么震撼人心!
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才能对群众动真感情,才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群众,把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当人民生活还没有完全改善时,修办公楼,焦裕禄认为:“哪怕想一想都很危险。”下雨天,周恩来首先想到的是门前值班的战士,总是送去雨衣,总忘不了关照一声:“打雷时,离树远一些。”这些一言一行,凸现的是“公仆”的巍峨形象。
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是共产党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于开国、焦裕禄在白银、兰考,已不是两个人名,而是共产党的两个具体化身。从他们身上,白银、兰考人民坚信:“共产党干什么都是为俺们好。”他们愿意“听党的话,跟党走。”
共产党人的“亲人情”,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样可以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