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纪念马连良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3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纪念马连良先生
李慕良
今年是马连良先生诞辰90周年,首都戏曲界同仁无不缅怀纪念这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生前对京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935年,我17岁时,在家乡湖南长沙拜马先生为师。从此,几十年来一直得到先生的教诲和培育,回忆昔年岁月的情景,我倍加思念这位恩师。
我自幼习老生,对各流派名家的艺术都很向往,当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靠唱片边听边模仿,同时自学拉琴,争取自拉自唱。1935年马先生到长沙来演戏,经梨园友人的推荐,我幸得机缘与这位艺术大师会面。他听了我的唱,问我是从哪里学的。我回答说:“我是个留学生……”,意思是指跟着留声机学的。马先生微微点着头,鼓励我说:“你听唱片,能初学到一定程度就不容易了。”并提出希望我能为他吊吊嗓。于是我为马先生拉了一段《乌盆记》和一段《甘露寺》,二黄、西皮各一段。当时在托腔的时候我在过门和垫头上做了些变动,没想到先生对这样的托垫很感兴趣,问我是怎么想出来的。我表示只是自己揣摩的。老师满意地说:“学东西就是要自己多动脑筋,多揣摩,光靠教是不行的……”初试合格了,我与老师的接触逐渐多起来,常常为他吊嗓,彼此有了进一步的熟悉。
1936年马先生把我带到北平来深造。当时我住在马家,他全家都把我当成自己人,对我在各方面都很照顾。在艺术上马老师常常给予细心的指点。他说戏是非常认真,每个气口,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方式方法上又很重视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马先生常说:“演戏要把人物演得逼真,要把神情演活,使人看戏就如身临其境,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没有扎实的功底,不从思想内容上吃透剧本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只图形式上的华丽,是不会有感染力的。”当年“哈德门”一带是我常去露天练琴和喊嗓的地方,马老师谆谆教导,督促我要养成每天起早练功的习惯,他说:这样如能坚持下去,对于健身、练气都大有好处。并指出:“喊嗓并不是要傻喊,只有旋律而不考虑韵味是不可能动听的……唱、念的发声要善于协调口、舌、喉、齿、唇、鼻各个器官的有机配合。嗓音响亮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但缺乏综合的质量,也是不能体现出音乐固有的美感……”
后来,我因倒嗓未能恢复正常,在听戏、看戏、学戏的同时,更加倍努力习琴。当时马老师为了鼓励我攻好琴艺,还亲自把我推荐给徐兰沅老先生,并拜徐老为师。当时言菊朋先生在北平吉祥戏院演出《法场换子》邀我操琴,马先生到现场看戏,要亲自听一听我的舞台效果。由于言先生的支持和指点,使我演出获得成功,马先生为学生的成绩感到十分高兴。回到家后他对我说:“慕良啊!我看你干脆改为专攻琴艺吧!我看你是大有前途。靠这个出道要早……”。马先生的指引对于我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终于由学唱改为攻琴。从30年代末起,长期以来在马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与他合作,在操琴和唱腔设计方面为马派艺术做了些微薄的贡献,这也是先生教诲的结果。
马连良老师不幸过早地与世长辞了。可是他留下的艺术珍品将永远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