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阅读
  • 0回复

一点心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3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点心得
钟叔河
我在岳麓书社做编辑的时候,编了《曾国藩教子书》和《曾国藩与弟书》。《教子书》初版于1986年2月。《与弟书》则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始得在北京出版。
《与弟书》和《教子书》一样,都是选编的节本而非全本。曾氏的家书数量很多,研究者当然应该全部都看,普通读者却无此必要。有的信虽内容重要,或文字有趣,也可以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例如问候性质的套话),以节约篇幅。1949年以前通行本(原刻本)曾氏家书,正是这样做的,这本《与弟书》也这样做了。但旧时通行本(原刻本)出于当时政治社会原因,有意隐去了一些重要信件,或者删去了一些重要字句,本书则特别注意将其补辑进来。
至于曾国藩与弟书的意义,则建议读者看一看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上薄一波同志回忆刘伯承元帅的文章。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
《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作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不比读书作文之法的效应是超时空的,曾国藩、曾国荃的治军为政,与刘伯承、薄一波的治军为政,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当然截然不同。但如“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类方式方法,则古今前后亦有相通之理,故刘伯承觉得可以借鉴,薄一波认为不无道理。因此,将曾国藩与弟书的重要内容,从他的全部家书中选出成编,一方面吸取旧时通行本删繁就简之长,另一方面补苴它为尊亲讳而隐匿原文之短,也就不无道理了。
旧中国的统治者,有它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法,我想用18个字来形容,就是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以黄老为权,以纵横为变。这些方面,曾国藩都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对传统政治权术和谋略的娴熟和运用,而在与弟书中,他最充分、最坦白、最没有保留地同他的弟弟进行了交流,所以我给这本《曾国藩与弟书》拟了一个副标题——“一个政治人物的私房话”。
应该说,每个真心希望中国现代化的人,对于在旧中国实行专制统治最为得力的霸主和权臣(换一个称呼即是明君和贤相),以及为其制礼作乐出谋划策的形形色色的“士师”们的政治谋略和政治权术,从理性到感情都不可能不抱反感。然而,欲求中国之现代化,尤其是当我们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却非认真研究和剖析这种代代心传的“法”“术”多少会有点益处。
中世纪欧洲有一位“士师”马基雅维里,曾将他研究总结出来的君王统治之术写成一本《君主论》献给他的君王。此人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很多奖赏,在死后却得到了很大名声。我觉得这本《曾国藩与弟书》,谈的虽非君王的统治之术,却是将相的驾驭之道,故可称为中国的《将相篇》,与马氏《君主论》相提并论,这也算是我“整理国故”的一点小小的心得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