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杨柄
北京大学吕德申教授主编的将近四十万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最近出版。这是由中国学者写的一部专史,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新成果。
这部《史》起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创立了其中的文艺理论,止于中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使读者可以看出15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总轮廓和主要脉络。尽管它在理论的阐述上还不能认为是那么充分的,有待于充实提高,即令如此,它也分明告诉读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是什么“断简残篇”。这些年,大量“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文艺理论体系成了浪潮,何况更多的还是不正确的介绍。在这种情况下,拿出一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来,让读者看到,与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相比较而存在着、相斗争而发展着的,还有另一种体系。这对于纠正“偏食”现象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这部《史》的内容,当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与此同时,也包括经典作家以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拉法格、梅林、高尔基、鲁迅等人的论述。集大成者的作用与集体创造的作用相得益彰,红花配以绿叶,更能显出历史本身的丰富性。
这部《史》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个优点:对普列汉诺夫和斯大林这样前后期情况很不相同的两个人物,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问题,也不管对他们有着怎样的议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照样如实写出,决不摈弃。因为他们的这些文艺思想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这些文艺思想在历史上发挥过的正确作用也是客观存在,这些都是改变不了的。对于历史上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唯物史观要求,采取不改变历史真相的态度是符合唯物史观要求的。
因此,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问世,并且认为这是在文艺理论基本建设方面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
当然,这不是说它不存在美中不足。写这样一部难度很大的《史》,这是很难完全避免的。譬如,毛泽东文艺思想部分似嫌不足,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讲得不够充分。又如,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而名为“前革命时期,或革命批判时期(1843—1847)”,“革命时期,或革命建树时期(1848—1871)”,“后革命时期,或革命反思时期(1872—1895)”,这样的用语似乎还可以再斟酌一下。
然而我们的看法不一定对。即令说对了,也不减少刚刚问世的这部《史》的意义。体系已经有了,许多正确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了,正可以满足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需要。至于某些地方存在着美中不足,这实际上也是为今后重版的时候充实提高迈出了第一步。因为作为过程存在的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的,甚至是由错误到正确的,总是要反复进行的,一次完成的事情是没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