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鄂南第一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4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鄂南第一村
刘益善
我之所以称嘉鱼县官桥村八组为鄂南第一村,并不是在这里使用诗人的夸张手法。你到鄂南的千万个村子走一走,只要能找出一个村子比全村人均年收入1624.5元,户均年收入7000余元,全村57户人家都住上了两层精致的小楼房,全村工农业每年总收入超过300万元还要好的,那我就把这个“鄂南第一村”送给你。
我到官桥八组去过多次,我和官桥八组的组长周宝生交上了朋友。虽说他身高1.8米,魁梧雄健,但我还是称他为“中国最小的官”。
村民小组长就是过去的生产队长,官虽小,却要管一村老少的生活、吃饭穿衣。周宝生是1979年当上这个官的,他上任时全村的贫困状况我只说一点:劳动日的分值是9分钱。
周宝生初中毕业,脑子灵活心窍多。他本来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凭着他当党支部书记的父亲的面子,弄个铁饭碗在当时是不难的。但周宝生选择了自己的路,从城里回来,当农民,当最小的官。
周宝生对我说:在城里,乡下人总是被人看不起,做最苦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还常受人欺负。我就不相信乡下人不能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比城里人更好的生活,让城里人反过来羡慕乡下人。
周宝生回到村里,领着乡亲们默默地干着,10年时间,他成功了。他坐着自己的桑塔那轿车奔驰着,他行走在村中宽敞的柏油马路上,他看着那满眼绿荫一片鲜花,和在绿荫鲜花掩映下的别墅般的楼群,在深深地思考着:中国农村的道路这样走行不行?
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肯定了他,官桥八组被省地县命名为先进文明单位,周宝生成为全省和全国的劳动模范,并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好几个国家的专家和中央、省及地县的各级领导,络绎不绝地到官桥八组来考察、参观。
周宝生走的是一条中国农村改革致富的光明之路。
官桥八组有267人,可耕地面积只有485亩。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土地分到各户,不够种了,全组出现一半的剩余劳力。是世世代代的死盘泥巴坨,让劳力干一天闲一天,还是把大家组织起来,搞乡镇企业,这是小农经济思想和当代乡村改革者的不同选择。周宝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成立了官桥农工商综合公司。
官桥镇只有一家集体商店,周宝生看准了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就决定在镇上办一个冰棒厂,开一家熟食店与杂货店。缺资金,就一借二赊,周宝生还拿出自己的600元存款,并发动村民大家凑一点,把一厂两店办起来了。这是官桥八组经商办企业迈出的第一步。经营一年,纯赚了7000元。这第一步的成功,激励了全村老少,皆大欢喜。
官桥八组办厂办店的成功,吸引了附近各村的农民,他们都跑到镇上去办店,小小的官桥镇挤满了店铺。“五马共槽,分食不多”,周宝生看到了局限,毅然把店厂转让出去,带着村民去另辟新天地。
周宝生打听到某三线工厂有一批设备要处理,并摸清了当时市场上铁钉奇缺,光鄂南几个县就需几百吨的信息,他马上行动起来,抓住时机干。
周宝生到三线厂买来了一台车床,一台刨床和一台制钉机,又从一个下马的家属铸造厂买来了铸造设备,在村子里办起了钉子厂和铸造厂。1983年,在鄂南偏僻的山乡里,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机器响起来了,轰隆隆的回声,震落了山野的灰尘,压过潺潺溪流声,盖过茅店鸡鸣,像一支希望的进行曲。周宝生带着他的官桥八组,又朝前迈了一大步。
钉子厂呢,由于原钢价格一涨再涨,再加上市场销售很快达到饱和,周宝生很快将其关闭了,另找门路。
根据早年的地质勘查,官桥八组地下有煤,贮量不低。办小煤矿,投资不多,可行性大。山上的树木可作支架坑木,队里有剩余劳力可以投入。
周宝生带着几个人,选了三个点,就朝地底下挖起来。5米,10米,20米,挖出来的都是石头,不见一点煤星子。这时,周宝生刚好有事要去武汉,临走,他嘱咐大家继续挖,不要泄气,挖出煤来,每人奖励一只手表。
可是等周宝生从武汉回来,挖煤的人早散了伙。大家说:天寒地冻的,光挖空洞,不要白费力气了吧!
周宝生却不动摇,带着几个坚定分子又挖起来。事情就这么巧,这次真挖出煤来了。周宝生说话算话,果然给挖洞的6个人各奖了一只手表。
煤矿办起来了,周宝生又搞了个运输队。两辆东风牌大卡车如两匹骏马奔驰,原煤源源不断外运,收入滚滚不断进来。现在,煤矿每年可产煤3500吨,产值52.5万元,纯利润20万元,是官桥农工商的骨干企业。
周宝生说,我们这一代是创业者,单纯地守业是守不住的,我们要为后代多创几分家业。本村有煤炭、黄土资源,创办砖瓦厂的条件很好。我和大家并肩苦干,日日夜夜不离现场。砖瓦厂5月破土,8月建成,9月投产,当年创产值23万元,利润9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
在周宝生的书房里,各种书籍和报刊垒成了一架上升的阶梯。周宝生正沿着这架阶梯上升,向理想的殿堂里上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