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西藏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牧民八成住进新房 大部分县乡通公路 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5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

  西藏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牧民八成住进新房
大部分县乡通公路 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
编者按: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世界屋脊的历史从此揭开崭新篇章。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西藏从封建农奴制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百万农奴翻身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与祖国大家庭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充分享有各种民主权利。西藏经济的发展速度,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一切不带偏见的人,都不能无视西藏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会为西藏的巨变而高兴。
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西藏地区与祖国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与40年前相比,那里毕竟是换了一个天地!这是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例证。
在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到来之际,为了比较全面地向国内外介绍西藏的成就和变化,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刊登《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       
本报拉萨3月14日电 记者陈华、刘伟报道:西藏和平解放40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农牧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同1952年相比,全区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1.55亿公斤增加到5.55亿公斤,牲畜存栏数由原来的974万头(只)增加到近2280万头(只),人均占有粮食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目前,全区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居住条件大有改善。40年前,拉萨市的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市区房屋建筑面积仅有22万平方米,而且大都为贵族宅院、寺庙和官府衙门,大量的城市贫民只能住在潮湿、昏暗、狭小的碉房和帐篷内。现在,拉萨的住宅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区面积也扩展到40平方公里。据了解,近80%的西藏农牧民都住进了自己盖的新房。
——交通事业迅速发展。40年前,拉萨市城区全是土路,没有一辆汽车。现在拉萨市区已修成60多公里的柏油路,全区98.9%的县和77%的乡通了公路。西藏人民外出坐汽车、乘飞机已成为常事。目前全区拥有民用汽车两万多辆。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牧民购买了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1990年百户农牧民拥有自行车40辆。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为迅速。199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30元。近年来,全区农牧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调查,1990年每百户农牧民拥有手表61只,收录机58台,而1985年则分别为33.6只和33.4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变化更为显著。1990年,人均存款余额达到318.12元,每百户居民有彩电88台、洗衣机42台、电冰箱24台、照相机26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