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西单新篇——山东淄博市西单村兴农致富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5
第2版(经济)
专栏:

  西单新篇
 ——山东淄博市西单村兴农致富纪实
梁培田 王振福 王锦鹄
淄博市朱台乡西单村,鲁中平原上的一个偏僻村庄。
过去,这里涝洼盐碱。周围的人说:“宁吃3年糠,有女不嫁西单郎。”
如今,西单村变了,199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486.7万元,集体固定资产877.6万元,人均收入1400多元,分别是1978年的59倍、45倍和15倍。西单村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文明单位。
1983年,西单村实行大包干,280多户、100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总算解决了,但群众仍然没钱花。
许多地方靠办乡镇企业富了起来,西单村跃跃欲试。但苦于一无资金、二无资源、三无技术。村党支部书记单台阶等人心里着急。从外地参观学习回来,村干部觉得还是“以农为本”,在土地上找出路为好。他们提出,结合新村建设,先在村民庭院搞点种植、养殖业,开发新的生产领域。
在院里动土,老年人坚决反对,说“搅了三神五鬼”,会招灾。村里23名党员带头在自己院里种植葡萄。一年下来,每家收入上千元。许多本来反对的户愿意干了。村党支部采取党员包户的办法,因势利导,帮助各家各户开发庭院。村委会还请来农大、农科院的专家作了科学规划:每户350平方米庭院,房前种葡萄,院前建藕池,屋后栽树;葡萄架下是悬空式鸡舍,下边是平台式冲水猪圈。庭院内实行立体种养,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光、热、水、空气,既净化调节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仅使用悬空式鸡舍,漏下的食料喂猪,一户一年就节省精饲料250公斤;猪粪冲到藕池,肥藕养鸭;池里废水经发酵喷洒庄稼地,又增加了有机肥。
专家们说,这就是生态农业。他们用了3年时间,新村建设和庭院开发同时完成。如今一到西单村,见到的是排列整齐的住房,清静优美的环境。全村每年仅庭院经济就收入100多万元,户均4000多元,最高的一户收入7000多元。
庭院开发成功,使西单人开了眼界,也变得精明起来。他们决心把庭院开发的经验,搬到2000亩大田中去。
优化种植结构,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作物,这是第一步。村里先后挖了400亩藕池,开辟了200亩葡萄园和400亩大蒜田。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群众,在主攻粮食单产上下功夫。村里办了夜校,每周一次,请县、乡农科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给村民上课,传授农药、化肥、植保等实用知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同时,大面积推广良种,增施有机肥。1990年,粮食作物面积比1985年减少800亩,总产却增加了55万公斤,单产由650公斤提高到1012公斤。全村种植业总收入达198万元,其中经济作物收入占种植业总收入60%以上。
西单村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大力发展畜牧业,他们重点抓家庭和规模饲养。集体建起了500头的养猪场和600头的养牛场。近年一些地方生猪生产滑坡,而西单村一年比一年发展快,现在生猪存栏达5300多头。
1988年,村里从德国引进玉米秸秆青贮机,建起青贮池。全部秸秆青贮,可供400头牛吃一年。现在,牛粪、猪粪送入沼气罐,沼气,供全村做饭、照明、取暖。秸秆青贮喂牛“过腹”处理,每年可积有机肥800万公斤,每亩粮田平均施农家肥5000公斤以上,还可节约粮食15万公斤。去年,全村畜牧业收入395万元。
1989年,西单村实现了户均“五个一吨”、“一个四吨”、“一个两吨”,即蒜头、蒜薹、葡萄、藕、牛肉各一吨,粮食四吨,生猪两吨。
短短几年,西单村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大大改善,也积累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他们充满信心,要把生态农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