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清水”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5
第8版(副刊)
专栏:

  “清水”辩
舒平
常常听到机关里有“清水衙门”之说。含义自有种种,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一种据说发自某些机关的上层人士,主要以为“本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同廉政反腐败不甚搭界”。此说是否有理,颇引起些不同议论,笔者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乃作此“清水”之辩。
在廉政的主题下,能够同贪污贿赂等浊流腐水“不搭界”的“清水衙门”,当然是令人向往的:办起事来,桩桩件件像“清水”流过一样,透明度高,清澈见底,人们信得过。同时,从它里面流出来的也是“清水”,透出来的是清新的空气,不会污染环境。昔时海瑞为淳安县令,官做得廉明清正,在他去任之际,许多百姓捧着一碗碗“清水”出郭相送,正是为了颂扬海瑞的“衙门”里办案像“清水”一样清。
对于“清水衙门”,其“清水”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却有不同的见解。
有一种习惯的见解,以为一个单位不掌管钱物就算“清水”,如教育机关、执法监督机关等。前述持“清水衙门”同廉政反腐败“不搭界”说者大约即本于此。不直接掌管钱物的“衙门”就不会流出“浊流”、“腐水”来,这恐怕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因为既是“衙门”,不论掌管不掌管钱物,多少总有点儿“权”,而权钱物在生活中是会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近日在一份纪检刊物中读到:“贪污受贿从直接管钱管物的单位蔓延和渗透到负责审批钱物的机关、执法监督机关和党政机关,违纪主体正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这个概括很合乎实际。故当浊流腐风刚起于“青萍之末”时,一些不掌管钱物的部门或许暂时有某种“不搭界”之状,但这只是一种现象。一旦遇到风吹浪打,有些所谓“清水衙门”,就会很快被卷入浊流腐水中去了。
生活中的钱物易权,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人们把纵向的称为“上宝塔烧香”,横向的称为“铺路搭桥”,说得很形象。其交易方式,名目繁多,如所谓“润滑剂”、“烟酒常例”、“回扣”、“好处费”之类,早已是老生常谈。近来更有种种花样翻新。报载有些下级单位得到有关上级领导给予的合法照顾和非法恩惠后,感恩不尽,又同情领导有“清水衙门”之苦,往往采用“给领导发奖”的办法,即为一例。
在种种权钱物交换中,钱物数额随着高消费热的推波助澜,已越来越令人目瞪口呆。上月因病住院,有位颇有点实权,见识又广的病友谈起,现在有的地方竟出现这样“高档”的进贡烧香:水果土特产论篓,高级烟酒化妆品论打,家用电器论台,金玉饰品论件,内外币钞论千,而且登门时常冠以“小意思”的谦词。那“大意思”当然更可想而知。
这个权钱物的“魔圈”转动起来,是不问你掌不掌管钱物的,只要你手中的权有一点儿对得上它的胃口,就会显出万般殷勤。它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愿”就是脑袋瓜里贪与不贪的问题,是主观世界的问题。君不见一些自以为“衙门水清”的用权者,被这“魔圈”转得昏头转向而深陷法网吗?而多少手握巨额钱物之权的“长”字号,却不卖私情、不受吃请、布衣淡饭、清廉勤政,被群众誉为“红管家”、“面条书记”、“自行车市长”,传为佳话。可见,只有主体的思想品格,才是“清水”的真正源头。
两种“清水观”必须辨明。如以不掌管钱物为“清水”之源,这“清水”里总不免要流出“浊流”、“腐水”来;如以品格高尚和头脑清醒为“清水”之源,这样的“清水”即使同“浊流”、“腐水”流在一起,也能“泾渭之清浊当分”,拒腐蚀,永不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