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热地向记者发表长篇谈话 历史性的转折 举世瞩目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6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

  热地向记者发表长篇谈话
  历史性的转折 举世瞩目的变化
新华社拉萨3月15日电(记者吴会劲)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热地日前向新华社记者发表长篇谈话,全面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西藏四十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在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下才能取得。
热地说,和平解放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西藏历史的伟大转折,标志着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在祖国各民族平等的大家庭中,开始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大批翻身农奴走上领导岗位
40年间西藏最大、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热地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使西藏各族人民由奴隶变成主人。他说,和平解放以前,约占西藏人口5%的农奴主阶级,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广大农奴和奴隶终年挣扎在贫困、饥饿、死亡线上。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各族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确立,开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目前全区共有藏族干部3.7万人,各级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人都由藏族干部担任。藏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6.6%,在自治区一级干部中占71.7%,在地级干部中占69.6%,在县级干部中占74.8%。这些领导干部中绝大多数是旧社会的农奴或奴隶。
热地还列举了许多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例,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出生在藏北一个贫苦牧民家庭,小时到处流浪、讨饭、当佣人,被人称为‘波哲热地’(男鬼热地),至今我身上还留着旧社会的块块伤疤,我的一个弟弟就是在旧社会饿死的。在党的培养下,我从一个贫苦牧民的孩子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1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西藏视察工作时,亲切地拉着我的手对外交部发言人说:‘什么是真正的人权,热地同志从一个农奴成为堂堂的自治区党委二把手,就最能说明问题’。”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政议政,是西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又一重要方面。热地说,1961年在民主改革进程中,西藏地区普遍实行民主选举,昔日被当作“会说话的牲畜”的农奴和奴隶,很多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逐步完成了县级直接选举的基础上,西藏召开了自治区第四届和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这两届人民代表都是由基层直接选举产生的。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县人大代表总数中占95%以上,在自治区人大代表中占82%以上。全区72个县(市、区)的现任人大主任绝大多数是昔日的农奴或奴隶。
热地还专门谈了西藏妇女在新旧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他说,旧西藏没有一个女官员,旧西藏的《法典》明文规定“无予妇女议论国事之权”、“奴隶与妇女不许参与军政事宜”。而现在,全区妇女干部已占干部总数的30%,其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妇女干部的69.7%;自治区级干部中妇女占13.33%,地级干部中妇女占9.74%,行政机关县级干部中妇女占9.55%;全区科技干部中妇女占38.6%。无论是农村牧区,还是城镇机关,各行各业现在都有妇女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运动员潘多、自治区地矿局女工程师德确,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西藏人民享受广泛民主自由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使西藏人民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热地说,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国家宪法赋予少数民族所享有的区域自治权利在西藏得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到目前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制定了6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和决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和实施,为西藏人民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热地还特别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如在农牧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对农牧业免征免税,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扩大了西藏地方发展经济的自主权,扩大了广大农牧民从事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不仅有自主的生产经营权,而且还有自主的支配劳动产品权。这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热地介绍说,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机关的职权,自治区内的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是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后,才由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付诸实施,比如《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草案)》制订出来后,就将交自治区人大审议。
热地还指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自治区各党政机关对于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也极为重视,现在全区设有接待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专门机构11个,自1983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000多件次,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热地在谈到西藏社会经济文化事业40年来的发展时说:“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变化是历史性的。”他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
——农牧业取得历史性飞跃,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初具规模。1990年,全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达22.17亿元,国民收入17.42亿元,社会零售总额15亿元;全区经济实力比和平解放前有了巨大的发展。
——交通运输和通讯状况大为改善。全区已有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315条,全长2.18万多公里;开通了拉萨至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及拉萨至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全区共有邮电局、所120处,比1959年增长了135.2%,县县通邮通报、乡乡信件可达;建立了7座卫星通讯地面站,开通了国际国内长途自动电话;区内骨干通信网已基本形成。  
——40年来,西藏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区已有各类各级学校2485所,在校生17.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由旧西藏的不足2%提高到54.5%;已形成一支有1万余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有独立的科研机构17个,先后有279项科研成果在区内外获奖。
——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艺宣传队15个,业余文艺演出队150多个;电影发行放映机构82个,放映队553个,其中农牧区放映队434个;具备现代化设备和多功能的群艺馆6座,县级文化馆25座;广播电台、发射台、转播台23座,有线广播站70个,电视台、电视录像转播台、电视差转台137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97座,电化教育接收站77座。
——全区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000多个、病床5140张,分别是1959年的16.2倍和11.8倍,初步形成了民族卫生医疗队伍和遍布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特别是作为藏民族优秀文化之一的藏医藏药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全区已实现了儿童免疫率达85%的目标,西藏人均寿命已由解放初期的35岁延长到现在的64岁。
热地说,西藏40年来社会经济建设的这一系列的辉煌成就,都是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
他特别谈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还进一步落实了党的统战、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了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全区已安排各族各界爱国人士1700多人,比1980年前扩大了3倍,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了各界爱国人士的特殊作用,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从1980年到1990年,全区共维修、恢复、开放寺庙(含拉康、日追)1425座;1988年国务院又拨款维修布达拉宫;此外,还对大昭寺、桑耶寺和萨迦寺等著名寺庙进行了维修。
热地最后指出,40年来,尽管我们也有过曲折和挫折,但这40年毫无疑问是西藏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40年,是西藏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和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