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华夏文明的知音——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6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华夏文明的知音
——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
王宁
在荷兰这个飘溢着郁金香芬芳的西欧王国的海滨,坐落着美丽典雅的莱顿城。它的总人口虽不足10万,却闻名全欧洲。因为在这里,不仅坐落着荷兰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而且这座大学的汉学研究院也堪称欧洲最大的汉学研究中心。我们炎黄子孙可曾想到,就在这里的一座仿四合院风格的现代建筑物里,荟萃着这个王国以及来自全世界的汉学研究人才。
去年10月,我怀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参观了汉学院内的中文图书馆。馆长吴太太——一位40多岁的前香港大学图书馆馆员——操着略带广东调的普通话热情地接待了我,并领着我一一浏览了各类书刊。我仿佛迷失在这个书的海洋里:这里的各类中文图书(包括海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史哲各学科的著述)竟达20多万册。在那一排排古典装饰的书架上,放满了厚厚的线装书,从先秦之前直到清代,有些书的封面或扉页上还依稀可见原先印有中国文字印鉴的痕迹。显然,这是16世纪以来(荷兰史称黄金世纪)的荷兰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进行文化掠夺的证据。数百年过去了,也许20世纪末的中国人已记不清那些珍贵的典籍如今流失到了何处,然而它们却在这异国他乡得到酷爱华夏文明的人们的珍视和利用。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大概也应感到宽慰了。
“看,王先生,这是一本蒙满词典,也许是全世界仅剩的真本了!”吴馆长自豪地向我介绍说。看着这本足有我的半张办公桌面大小的厚书,我确实惊愕了:这完全是一张卡片、一张卡片抄出来,然后又精心地排列装订起来的一本巨著!至少二百多年过去了,它却保存得十分完好。
我再往前走,便看到了我熟悉的一些报刊杂志架子,那上面一本本按年度装订的合订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法制报》以及《人民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当代》、《上海文学》、《读书》、《钟山》、《北京大学学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各种中文期刊(包括港、台及海外出版的社科类)竟达4000多种!我随即询问吴馆长,“你们订阅这些期刊是根据什么标准?有何选择吗?”吴馆长答道:“这个嘛,如果按教授们的意见,与学术专业相关的期刊,应该有一种订一种,买书也是这样,但主要还是根据自身的财力。”
我依依不舍地再度环顾这座幽静典雅的图书馆,吴馆长说:“欢迎您下次再来,多给我们介绍一些中国近一、二年来出的好书。”
我沿着馆外的环形走廊漫步走向讲堂。室外的天井里,一群群男女学生围坐在圆桌旁,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兴致勃勃地讨论中国的文化问题。我不禁感慨万千:古老的华夏文明,你竟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觅到了知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