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深港边境一小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7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深港边境一小村
本报记者 王楚
在高楼林立的深圳特区内,时下颇有点名气仍沾“农味”的,要数罗芳村了。
罗芳村只有40户人家。特区建立10年,这里农民依然日落而息,日出而作,靠种菜、卖菜致富。
罗芳村与香港新界打鼓岭交界。一道边境铁丝网拦腰斩断村里286亩田地。十几年前,罗芳村是个贫困村,成年人几乎都跑过香港给人种菜打工。
深圳特区的建立,给这个边境小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1980年,村里把耕地承包给村民。不久上级又批准罗芳村可以就地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村民们高高兴兴,把承包的地全部种菜,村民委员会与香港当局渔农处签订了长期供应新鲜蔬菜合同。每天,村民从村边一个专门过境的通道,用手扶拖拉机将菜运到香港新界的批发中心出售,再买回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和日用生活品。
农民的积极性来了,每天劳动时间由4个多小时增加到13个小时。从1984年开始,全村就进入全国“万元户”村的行列。黄贝岭办事处党委书记古文劲拿出年度报表,一项项告诉记者:去年,罗芳村全村总收入588万元,纯收入257万元;全村人均8402元;户均4.6万多元;村里集体提留75万元。我问这些数字是否有保留?村党支部书记陈天乐“嘿嘿嘿”笑,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了一句:“明年会更好一些。”
陈天乐今年44岁,是个大忙人。约他上午聊聊,他让人递过话:“要过境卖菜”,改下午。一打听,他“从政”27年,目前仍是一个农民,村党支部书记是不脱产的。
见着陈天乐,真是“成天乐”,说话爽朗、快直。“社会主义是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前,一到基层就行不通了,现在,关键在基层支部。”上级党委多次要陈天乐当脱产专职书记,按村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每月发给工资3000元,陈天乐不干。他陈述理由:村党支部书记是党员们选出来的,一脱离生产,就等于脱离群众,说话、干事,也常常难以表达群众的意愿。陈天乐自己承包了6亩地,又开荒地3亩。他和妻子是主要劳力。罗芳村像陈天乐这样的农民兼职干部有3名;全村6名共产党员,18名共青团员,他们白天在菜地里滚一身汗,晚上回家冲完凉,才去做那些兼职的工作。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先后制订了《过境耕作管理规定》、《外来人员管理规定》、《罗芳村民公约》等。同时,配合海关、武警边检站,有针对性地加强村民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教育与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村里建立了警民图书馆,修起了溜冰场。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采。
来到地头,菜地井然有序,菠菜、生菜、西洋菜等时令蔬菜,绿油油、水灵灵。村民正在施肥、浇水、收摘;进口微型手扶拖拉机行驶在铁丝网边、甬道上、村宅前水泥路上。
罗芳村共有农用设备123台(套),电动水泵78台;家家户户购置了煤油喷火机、抽水机和家庭小型发电机。陈天乐指着架设在地边的浇地用的自来水管道对记者说:“尽管罗芳村饮用水,仍是一家一口水井,但从6年前起,村民委员会投资3万元,把电线、自来水管架设到田头、地边,使蔬菜灌溉自动化。”
每当蔬菜收割后,村民们先用灭火器将菜地里杂草烧一遍,草死虫灭,再用拖拉机耙地。农业部一位专家称赞罗芳村的农田耕作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这一切,都来自党的开放政策。农民们住着别墅式的楼房,用着高档家用电器、冷气设备、摩托车。罗芳村民生活超过了香港一般市民水准;罗芳村对老人实行退休劳保制度;村里仅存一位五保户,村委每月发给生活费100元人民币、300元港币。同时,每月花500元人民币请一人照顾这位五保户。学龄儿童均享受9年免费教育;村民子弟如有上大学者,学费全包。罗芳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过去,每有招工指标,年轻人都想进城去捧“铁饭碗”,如今,没有人愿意离开这边境小村了。
特区建设10年,市政府未到罗芳村征过一分地。罗芳村的建设全靠自己筹集资金。诚招客商。罗芳村民优化村内投资环境,先后办起了5家来料加工厂,吸引资金达4000万港元,还为湖南、上海、广东安排就业人员1500多名。
在罗芳村最大的合资企业——良基手袋有限公司,记者采访了公司董事长王良基先生。王良基先生在深圳投资4000万港元,其中,罗芳村就占有1200万港元,建厂房4500平方米。王先生告诉记者:“与罗芳村村民合作得很愉快。”
罗芳村仅仅是深圳特区内社会主义农村村庄的一个缩影,是靠勤劳致富的典范。薄一波视察罗芳村时,欣然题词:“边境明珠”。随着改革的深入,这颗“明珠”必将更加光彩夺目。
(附图片)
左图:深圳罗芳村菜园一角。
右上图:罗芳村利用山坡盖住房,不占用农田,现在每户都拥有一栋新楼。
王叙照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