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农家争购“小铁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7
第4版(要闻)
专栏:通讯

  农家争购“小铁牛”
张育瑄 陶明 沈兴耕
雪后放晴,皖西大地一派生机。
我们来到地处大别山区的六安手扶拖拉机厂采访。才过元宵节,这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紧张地装配、调试;厂区院子里,一辆辆载满长江51型小手扶拖拉机的卡车整装待发。
厂长惠友刚告诉我们:“目前是销售淡季,但农民争购这种6马力小手扶拖拉机的势头仍然不减,春节后10来天全国已有数十处来电要求马上发货,仅山东一家农机公司开口就要5个车皮(500辆)。我们吸取了去年一度脱销的教训,现在全厂上下正在争分夺秒,经常连星期天都不能休息,而且还要延长工时。”
在一旁的六安地区行署专员叶书根接过话茬:“你们没有看到,销售旺季,各地采购人员等在厂里催货,有的甚至下车间帮助做些下手活,装好一台,拿走一台。”
惠友刚解释这种情况:一是它适应了当前农民的需要,尤其是丘陵地区农民的需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散,山区的田块又往往很小,大拖拉机农民既买不起,也用不上,而这种小拖拉机却很灵便,老牛能去的地方,它一般都能去。操作简单、省力,妇女也可驾驶。二是经济实惠。6马力的手扶拖拉机每台才2100多元,为全国同类产品最低价;不仅可以犁、耙、耖,而且可以收割、打场,带上拖车还可以跑运输。
当然,农民之所以欢迎这种拖拉机,最主要的还是它的质量过得硬。该厂除了严把产品出厂这一关外,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这厂有一支40多人的队伍在各地实行“三包”技术服务,许多维修人员还经常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表扬。
说话间,迎面开来一辆小型手扶拖拉机。惠厂长介绍说,农民上门购买的也不少,这辆就是。我们上前与之攀谈。原来买主是安徽长丰县的一位青年农民,名叫夏世长。他告诉我们,他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卖了,又凑了一些钱,买这台拖拉机时,顺便还买了犁、防滑轮、尾轮、拖车等,共花了4000多元。他说,除了耕自家的10亩地外,还可帮别人代耕一些田,农闲还可出去跑点运输,划得来的。
六安手扶拖拉机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厂是个只有800多人的企业,原来的基础相当薄弱。可是,从1986年至1990年,他们连续迈了几大步,产量由3500多台增至3万多台;利税由46.5万元增至436万元,长江51型小手扶拖拉机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1988年,还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今年的形势更加喜人,目前,光合同就已订了4.3万多台,他们的计划是要生产5万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