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王苹艺术青春长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7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王苹艺术青春长在
陈沂
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王苹同志,病逝已经几个月了。作为她的老朋友,至今仍感到悲痛。去年10月,我到医院去看她,那时她的病情已经很重,躺在床上翻身都很困难。她还是强打起身子,双手紧抱着我,用颤抖的声音说:“陈大哥,你还没忘记我,还老远来看我……”说着,流泪不止。我禁不住一阵心酸。从医生口中,得知她已经是不行了,死亡对她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我仍安慰她,希望她能战胜疾病,早日康复,再回到她终身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电影战线。
王苹官大不过少校(1955年评),她逝世后,谁还记得起这个王少校呢?然而她的作品,诸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永不消逝的电波》、《柳堡的故事》、《闪闪的红星》、《槐树庄》,特别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等等,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王苹是回族,出生贫苦。1932年考入南京中学高中部师范科后,她就倾向革命,加入了进步学生组织的“南钟剧社”,不久在中国左翼剧联的影响下,“南钟剧社”改为“磨风剧社”,成为左翼剧联南京分盟的骨干组织,王苹就是其中的一位活动分子。
1934年,为了配合党的宣传活动,“磨风剧社”排演了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王苹被选任主角娜拉。因为是名剧,王苹又演得很出色,一时轰动了南京城,但同时也触怒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南京城里一些大小卫道士,他们认为王苹演的“娜拉”,有伤风化,公然宣扬女人出走,有违妇道,迫使刚刚当上教师的王苹离校,通令解聘,不准其他学校录用。王苹忍无可忍,于1935年2月在南京《新民报》上发表“致南京人民的公开信”,表示与国民党当局斗争到底的决心,得到了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妇女的同情和声援;茅盾也于同年2月22日,在上海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摧残文化,诋毁人权,声援王苹,造成了当时轰动全国的“娜拉”事件。而王苹此时才18岁,表现了一个年轻人的革命热情。
王苹在南京站不住脚了,经友人介绍,她转到江阴县铜山镇小学任教。在这里,王苹继续抒发革命热情,走进贫苦农民家中,动员他们子女入学,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教唱革命歌曲,深受农民和他们子弟的欢迎,以致王苹离开时,农民们燃放鞭炮,欢送她走出25里。
此后10月,经左翼剧联介绍,她到山西太原“西北影业公司”,从事进步电影事业。在这里,她同宋之的结了婚。
由于阎锡山迫害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王苹夫妇不得不离开太原来到上海。在上海,王苹发挥了她演剧的天才,先后参加了《太平天国》、《大雷雨》、《武则天》、《原野》等剧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
抗战军兴,王苹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一队,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开封、郑州、西安等地演出,朝夕奔走在市民、工人、农民、士兵行列,食宿于庙宇、课堂之间,历尽辛苦。王苹自己也觉得这是她接近工农兵最值得记忆的一段。
此后,她们夫妇时而重庆,时而香港,时而桂林,都是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进行抗日宣传,先后参加了“上海旅川剧人协会”、“重庆业余剧人协会”、“旅港剧人协会”,演出《民族万岁》、《阿Q正传》、《雾重庆》、《刑》、《教授》、《北京人》等。
这时期的流亡、演剧生活,不仅提高了王苹的艺术修养,也更加锻炼了她的革命意志。最使她一生难忘的是毛主席到重庆谈判,她和许多的进步艺术家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还同她握了手,从而使她进一步追求共产党,向往延安城。只是由于工作需要,她又由重庆回到上海。在上海除了参加戏剧演出外,她开始投身电影。当时有名的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万家灯火》、《天堂春梦》、《关不住的春光》、《春闺怨》等,王苹都积极参加,扮演了各种类型的角色。
1950年,解放军正着手创建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苹和其他军内军外同志陈播、唐瑜、胡介民、夏国瑛等人,满腔热忱地投入这一筹建工作中。
八一厂初建,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都十分缺乏,地方上一时也难以支援,我们就本着“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办电影,从部队文工团里调集了一批编剧、导演、演员和摄影记者,提出“一面建厂,一面生产,稳步前进”的方针。利用仅有的一点器材,就开始拍起电影来。
因为是军队的电影厂,开始只限于拍军事教育片。此时刘帅提出要拍《河川进攻》。导演找谁呢?找来找去,我们决定请王苹干。她一听说是刘帅下达的任务,刘帅还答应从军事学院派顾问、专家来帮助拍摄,就勇敢地承担下来了。不久在军事顾问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河川进攻》拍成了。刘帅看后,连声称赞,“想不到你们初建的八一厂,还真有两手。”这大大鼓舞了王苹。从此,王苹开始从事军队的电影工作,一直到她逝世。
接着王苹开始拍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这虽是由有名的话剧改编,但它毕竟是故事片,和《河川进攻》不同,王苹接受任务后,不仅要精心拍成,还手把手地教了那些从未接触过电影的解放军同志,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电影实践。这可以说是王苹在实践中为部队培养电影人才。王苹在工作中,以她小学教师的耐心,长期从事电影工作的经验,在短短时间内就把解放军第一部故事片拍出来了,这可以说为八一厂拍故事片奠了基,理所当然的受到广大战士、干部的欢迎,他们称赞:“这是咱们部队自己的电影。”军委、总政首长也予以嘉奖,王苹当时热泪盈眶,表示要在解放军内搞一辈子电影,为解放军的电影事业鞠躬尽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王苹于1965年参加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开创了我国拍摄大型歌舞片的先导,在周总理亲切关怀下,依靠众多音乐、舞蹈家的共同努力,王苹充分运用了一切电影手段,生动地体现了我党、我军英勇奋斗,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从而奠定了王苹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荣地位。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1975年冬至1976年春,在极端残酷的政治形势下,王苹不畏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导演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弘扬了革命正气,鼓舞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文革中,王苹不顾压迫,参加了李俊导演的《闪闪的红星》一片全部拍摄过程,使这部影片成为文革时期文学艺术荒芜土地上开放的一朵鲜艳的小花。
进入古稀之年,王苹毕竟老了,但她仍以70岁的高龄,担任了我国第二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当年我曾到摄影棚去看过她,她还是同过去一样指挥若定,全心全意地把这部影片拍成。影片放映后,也获得很大成功。王苹临终前,还细心地阅读了《大决战》的本子,提出了不少好意见。王苹对解放军的电影事业,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苹逝世了,她在中国电影事业上所创造的业绩,以及她在各部影片中所阐述的动人的革命故事和塑造的各种感人形象,将传之后世,永驻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