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安徒生与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7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安徒生与中国
艾夏
“你大概知道,在中国,皇帝是一个中国人;他周围的人也是中国人。”闻名遐迩的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在童话《夜莺》的一开篇,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意境。百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丹麦和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深深地被《夜莺》中的东方情调所吸引,进而萌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到“中央之国”旅行的热望。
《夜莺》问世于1843年。当时,中国人民正遭受鸦片战争之苦,丹麦也因卷入欧洲战争而陷入经济困境,中丹长达100年的海上贸易因而一蹶不振。然而,中国的古老文明及其灿烂文化却保持了它的魅力。1843年8月5日,安徒生到哥本哈根著名的“趣佛里”乐园出席开园仪式。园中的中国式建筑使他流连忘返,那奇特的造型和神韵,引起了他的遐想和创作冲动。这种冲动,又在他对瑞典歌唱家燕妮·林德的爱情激励下得到了升华,最后孕育了《夜莺》这部佳作。
安徒生一生未婚,几次萌发的爱情之火,不是因为他一厢情愿,就是因为他那古怪的相貌和秉性而泯灭。他在童话创作中,曾通过小人鱼和丑小鸭等形象,淋漓尽致地倾诉了他渴望爱情和理解的心境。在文学事业上,他从丑小鸭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白天鹅,但爱情生活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这是安氏一生中悲剧性的一面。燕妮·林德是安徒生爱得最深的一位女性,有“瑞典夜莺”之誉。这正是安徒生创作《夜莺》的源泉。根据其日记记载,他在1843年9月20日到海关与即将返回瑞典的林德话别时,交给她一封信,表达了爱慕之情。此后不久,童话《夜莺》就问世了。
安徒生从未到过中国,但他把对中国文化的间接认识和观察,细腻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甚至还借用了两个中国字“钦佩”,使《夜莺》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颇令人回味。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谈到《夜莺》的寓意时说:“像穷苦的渔人和厨房女佣那样接近大自然和接触实际生活的人倾听夜莺的歌声,能得到幸福和新的力量;而那些孤立自己、满足于机械的替代物的人,就有生命枯竭的危险。”安徒生热情讴歌了那只“小小的灰色鸟儿”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甚至使病入膏肓的皇帝起死回生。而那只浑身珠宝、只会唱“华尔兹舞曲”的人造鸟,在进宫一年后就散了架。
安徒生童话的译者叶君健先生曾说,安徒生不仅属于丹麦,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的确,安徒生童话自从本世纪4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几乎走进了家家户户,成了我国少年儿童最初结识丹麦文化的途径。安徒生虽未到过中国,但他确是中丹文化交流的永恒使者。
(左图为丹麦最早出版的童话《夜莺》的插图)(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