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中国农村灿烂的希望之光——《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专栏的结束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8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农村灿烂的希望之光
——《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专栏的结束语
本报评论员
本报历时4个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系列报道专栏结束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报道仍将继续从多方面展开。
从黄土高原到沿海乡镇,从边陲高山密林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到大城市繁华热闹的郊县,从全国首富到后起直追渐成殷实之家的广大农村,社会主义事业正在以中国特色生机勃勃地繁荣兴旺地向前发展着。这是本报发表在《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专栏的31篇记者见闻所描绘的中国广阔农村的真实图景。
80年代是中国农村发生巨变的10年,其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变化之广,变化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短短10年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杠杆,农村经济迅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速度超过以往30年,此言其快。1987年农村非农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棉粮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要历史性变化,此言其大。至于变化之广,只要随意到哪个村镇走走,都已今非昔比,可以佐证。包括昔日子子孙孙永远是奴隶的西藏“朗生村”,宁夏黄土高坡上世代讨饭的回民村,今朝都已过上了“连自己都没想到”的好光景。农村的变化最为人称道的是生产大发展,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各项农副产品多了,六畜兴旺;最易看到的是衣食住用行变了样,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日子富了,喜庆了,红火了。但是,更为深刻的变化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许许多多的农民走进工厂当工人、做企业家,走出村镇搞建筑、跑供销,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他们不再完全依附于土地,而成为生产商品和经营商品的人,他们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深刻地改变着自己,其观念、思维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0年不寻常。中国农村的巨变,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8亿农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令全世界瞩目和海内外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巨大成就。
从50年代起,我们党一直探索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有经验,有教训,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30年的实践,肯定了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10年,取得了成功,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格局,对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在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又取得了新鲜的经验,那就是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同时,又大力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并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集体经济的实力为依托,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各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调整了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满足了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
积我党40年来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得出一条重要的经验:必须有两个积极性,必须把集体经营的积极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康庄大道。本报连续发表的31篇记者见闻,也以大量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两个积极性犹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占人口80%的农村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路子。
这是一条共同富裕的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凡是发挥了两个积极性的地方,凡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的地方,都展现出共同富裕的局面。农民自己也以最简明的语言道出这一真理: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当然,中国地广人多,省与省、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共同富裕不可能齐步走,收入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存在的,必需的,因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但是,先富的要帮助后富的,先进地区要帮助后进地区,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而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的大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普遍达到先进地区的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那还是很长一个过程,还需作艰苦努力。
这还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路。仅仅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富裕之后,广大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强烈的渴望,同时也有了经济实力。他们办教育,兴科技,迫切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他们自办电视和广播,建公园,盖图书馆文化宫,搞艺术节,以求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他们制订村俗民约,评比五好家庭,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开展尊老爱幼活动,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树起一种新的风尚。从31篇记者见闻中可以看出,经历了10年改革的农民,已经认识到精神是一种财富,甚至是一种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财富。
这条路是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创出来的。党始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黑龙江的农民说:“俺们富,全靠有个党支部!”在广大农村,带领农民致富,同时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是党组织,是一批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这些共产党人同老一辈共产党人一样,为群众能过上好日子,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又有文化,有本领,有远见,能团结群众,是农村艰苦奋斗率领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农村的精英和脊梁。农民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但是农民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仅靠自发的发财致富的愿望,农民也可能走上邪路。正是千千万万个基层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引导农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了农村的大好形势。
10年改革,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型涌现出来了。下一个10年,我们希望并且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典型在农村出现,由点联成片,由片形成更大的面。我们要做更扎实的工作,把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更高的科学技术、更高的生产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中国农村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它更加诱人的风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