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新农村——访华东第一村沪郊旗忠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8
第1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新农村
——访华东第一村沪郊旗忠村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刘士安
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马路从村东向西延伸,路面平整洁净,红花绿草簇拥两侧,几位清洁工正忙着打扫和绿化。初春时节,我们慕名踏访了上海县马桥乡旗忠村。
有321户人家1200多人口的旗忠村,1989年各业总收入达到3.14亿元,利润2450万元,村级经济实力居华东地区首位,博得了“华东第一村”的美誉。
旗忠村曾经长期贫困,1983年工业利润只有5000多元,年人均收入才287元,在全乡倒数第一。1984年,5位中青年党员组成了新一任村支部,第一次开支委会,刚届而立之年的支部书记高凤池就提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目标。他有战略目光,想得远,看得远,早在5年前心中就酝酿着新农村的蓝图。正是社会主义的理想推动村支部克服了眼前许许多多的困难。
创业伊始,高凤池领着村干部一次又一次地跑市区的科技部门,从最初坐冷板凳开始,半年之后终于趟出了一条新路。村里划出一部分劳动力搞农业和果园副业,其余的全都搞工业。由于科技部门的扶持,村办企业电器电缆总厂从生产普通电线到一般电缆,从低级电缆到高级电缆,产品适销对路、质量好,生产迅猛发展。旗忠村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1988年全村各业总收入2.83亿元,工业利润1253万元,都比5年前翻了好几番,1989年和1990年的利润都超过了2000万元。现在,工业收入已占全村收入的90%以上,70%以上的劳力由农田转入工厂。
但是,靠办工业富裕起来的旗忠人,没有淡忘农业这个根本。农村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铺平了道路,1989年村里投入农业300万元,兴修农田水利,埋挖暗沟明渠,实现排灌自动化,阡陌田埂铺上了水泥路面。美国来的专家看后说:“这里的农田建设跟美国比差不多。”旗忠村如今已形成机械化收种的千亩集体农场和猪、禽、蛋、鱼、菌多种副食品规模生产基地。
入夜,路灯齐放。远处静谧的田野隐入浓浓的夜幕,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路南几十幢小别墅里的点点灯火。这里,就是旗忠村引以自豪的农民住宅新村。
旗忠原有25个自然村,散落在全村各处。村里人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盖新房。怎么盖?是一家一户想怎么盖就怎么盖,还是全村搞规划统一盖?村领导算了一笔帐,每户自己盖不但消费大、布局乱、占地多,而且容易发生邻里纠纷。他们胸中有一个理想蓝图,决心彻底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也住进以现代化标准设计的别墅,同陈旧的农宅告别。
村里请县规划设计单位设计了10套不同式样的乡村别墅。图纸画好了,模型做好了,可住惯了老式房子的农民还是将信将疑。为了说服他们,村里出资造起10幢样板楼,让大伙亲自参观比较挑选。一幢两层小别墅有七室二厅,楼上楼下两个卫生间,房间布局合理,利用率高,光线明亮,还有液化气灶、闭路电视和自来水。村民们信服了。
造一幢这样的小别墅需要6万多元,村里不仅可借给每户3万元,还负责新村内的公共设施建设。现在,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盖起了166幢小别墅,半数农户搬入了新居。到今年底,全村90%以上的人家都将住进农民新村。朱镕基市长曾在这里情不自禁地感叹:旗忠村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在上海是“开天辟地第一家”。
我们漫步在旗忠的土地上,村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旗忠小学。这是一座造型现代化的组合式新建筑,外表饰以淡雅的瓷砖贴面和铝合金门窗,130多名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的营养。学校李校长告诉我们,村里为小学添置了7万元的教学器材和用品,还将修建一个操场跑道和篮球场。日本客人参观后说:“日本最好的农村小学也只有这样的水平。”
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文化上的强烈需求。旗忠村为村干部和工厂科室管理人员办起高中复习班,两年半一期。普通农民也对文化教育心向往之。旗忠村每年约投入20万元,用于干部群众的教育事业。在我们手里,有一份正在开办的“学前儿童家长学校”课程表,上面列有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智力开发、品德培养和营养卫生等课程。每个星期六晚上,县妇联和教育局的同志来村里讲授,全村2/3的人家都有家长来听课。新房装饰、衣着打扮、烹调技术等,也都是家长学校里的热门课题。农民们已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
旗忠村的这些变化,是10年改革开放的产物,村里以工业为支柱,带动了农副业的齐头并进。
在商品经济海洋中遨游的旗忠人,抛弃了急功近利有钱分光的小农意识。去年全村利润是华东地区第一名,但年终分配并不高,劳均只有2300元,人均收入才1200元,他们把95%的利润留成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建设家园上。对此,村里人都同意,他们认准了这条依靠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路子。
人人关怀集体,集体更关怀每个人。村里人看病,医药费不足50元的报销一半,超过50元的全部由村里报销。小孩免费上小学,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由村里提供助学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给60元生活费,村里还开设了一个老年活动室。村民们关心的医疗保健、红白喜事、养老保障等,在旗忠村已不再有后顾之忧。
热爱集体,改变了全村风气,在旗忠村,河塘里的鱼跳到岸边,没有人把它捡回家,而是把鱼重新放回池塘里;路旁的果树长满鲜果,也没有一个人偷偷摘取。村里人人都自觉地追求新的精神文明境界,不仅赌博偷窃几乎绝迹,连邻里不和、家庭纠纷也极少发生,全村90%的家庭被评上市县乡村各级“五好家庭”。
在旗忠村总体规划模型前,高凤池“指点江山”:村文化中心和质量一流的网球场,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度假村和游泳馆也在设计酝酿中。这些当然不只是满足本村农民的需要,也是为了活跃方圆几十里的文体活动和欢迎外国客人前来旗忠。他们的目光已由工业转向第三产业,转向国际舞台。
我们从旗忠村看到了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编者的话
这是我们开辟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专栏的最后一篇报道。作为结束篇,它以上海郊区贫困闻名的旗忠村一跃而为富裕文明的“华东第一村”的巨大变化,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美好前景,读来令人欢欣鼓舞。
前些年,常有人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某些发达国家进行“横比”,说明我们不如人。其实,横比、竖比都可以,关键看你比了以后得出什么结论。是看到差距,努力奋进,赶上去;还是越比越泄气,甚至得出再当三百年殖民地这样没有中国人骨气的结论。旗忠村一例,再次告诉人们,中国人民是聪明的、勤劳的、伟大的人民。别人可以办到的事,中国人同样办得到,而且并不比人家办得差。比如,日本朋友评价旗忠村的学校就说,“日本最好的农村小学也只有这样的水平”,美国客人也说,“这里的农田建设跟美国比差不多”。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兴盛,好像太阳刚刚从东方大地升起,它的未来将更加光辉照人。(附图片)
旗忠村新建别墅式农民住宅一角。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旗忠村家家都有照相机,老奶奶也在学取景。 俞新宝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