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舍得为专家“掏腰包” 陕西省为贡献突出专家改善待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8
第3版(教育·科学·文化)
专栏:

  舍得为专家“掏腰包”
 陕西省为贡献突出专家改善待遇
本报讯 最近,陕西省成立了“专家服务中心”,以加强与专家的联系,促进专家们之间的交流与联谊。这是省委和省政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办的又一件实事。
1987年以来,陕西省在全省各条战线挑选75名政治思想好、业务拔尖的知识分子,由省委批准命名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他们大都是各领域的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企业家,曾获得过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不少人的成就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对这部分专家的管理由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共同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对口协同管理。
陕西省视这些尖子人才为“宝贝”,除了定目标、压担子,还优先提高他们的待遇,尽量为专家创造发挥才智的条件。省委和省政府制定了十多项倾斜性政策,规定:凡被选拔确定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每人晋升1至2级(档次)工资;优先安排急需的科研经费、仪器设备;优先评聘职称职务;优先解决住房;优先看病住院;优先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配偶是农村户口的,可不受指标控制,专项解决“农转非”;有待业子女的,可照顾安排一名子女就业;因公、因病用车,所在单位应予保证等。这些政策规定通过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后,大大改善了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省里财政有限,对专家却舍得“掏腰包”,每年划拨用于专家活动的专项经费为6万元。为了保证专家们的身体健康,自1988年以来,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北戴河、黄山、青岛等地集体疗养。
在优先提高待遇的同时,陕西省还强化服务管理机制。他们打破原有的人地管理界限,推行省、地、部门和专家所在单位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办法,基本形成了网络化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与专家联系制度,设有联络员和信息员,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和书信联系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去年,有位专家因为署名纠纷,一度感到苦闷。省委组织部了解后,就及时派人进行公正调解,维护了这位专家的权益。西北大学一位女教授30多年来采集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远古动物化石标本,但因学校计划经费不足,设施条件差,给工作带来不便。在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关心下,很快解决了问题。 
                (李海峰 雷宝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