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留下光明在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9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留下光明在人间
本报记者 赵蓓蓓
视觉的消失往往使人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这种痛苦是健全的人难以体验到的。我国有700余万盲人。他们只能靠嗅觉、触觉和听觉探索世界。光明是他们共同的渴望与梦想。
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在所有致盲的眼病中,角膜病占第二位。我国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200万左右。角膜移植术的发明,为这类盲人架起了一座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角膜移植术就是通过手术将有病的角膜去掉,换上一个他人的健康角膜。这项技术可使90%的盲眼复明。这种手术,美国每年进行1.5万例,英国1400例,而我国每年只有400人有幸被引进这希望之门。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角膜材料奇缺!
角膜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刚刚死亡的人的眼球。只要死者没有传染病、性病、恶性肿瘤、血液病、角膜病等疾病,其眼球均可作为角膜材料。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亡后火化者约180万。也就是说,假如他们都捐出眼球,一两年之内就可以满足全国所有角膜致盲患者的需求。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宣传不足等原因,角膜捐献在我国一直是个空白,成百上千的失明患者不得不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眼科医学巨擘、曾为毛泽东等众多高级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诊病的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张晓楼教授,始终没有忘记那上百万盲人患者。他最早倡议在我国建立死后捐献眼球的眼库,并为之奔走疾呼。1990年6月12日,我国第一个大型眼库——北京同仁眼库成立后,他又志愿死后捐献眼球。张晓楼教授于1990年9月14日病逝,他的两个角膜分别被移植到北京顺义县化肥厂张成如和北京义利食品厂曲国华眼中,使他们的盲眼得以复明。张教授的生命在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身上延续着,他的精神则注入到更多人的心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张教授曾为之呕心沥血的“救盲”事业。
在同仁眼库志愿捐眼登记簿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名列第一。目前,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已有800多人志愿向同仁眼库报了名,有的夫妻双双登记,有的全家联名申请。
“多一个捐献者,就少一个残疾人!”
是什么促使这些人走进志愿者的行列呢?在北京,我采访了其中几位。
北京市盲人学校物理教师韩萍,1983年毕业于北师院物理系,她的话包含着对盲童深厚的感情和理性的思考:“这其实是个科学问题,我和丈夫都是学物理的,更清楚人死后,烧也就烧了,眼球对死人无所谓,对盲人就有很大意义。若能使他们看见点,他们就能做很多事。人与人之间应有仁爱之心,互相帮助。”韩萍和她的丈夫周安都志愿死后捐献眼球,以解救盲童。
如果说,死后捐献眼球对青壮年来讲还是件比较遥远的事,那么,对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恐怕就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了。退休前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普通干部的81岁的杨蔚对此直言不讳:“我认为,捐献遗体是老年人安排自己后事的最好办法。这事贡献不大,造福不浅。献遗体、献眼球本人没有一点痛苦,在有些人看来是分尸,我认为是最舒服的事。一想到死后还有这么大用处,心里就感到很痛快。”对杨蔚捐献遗体眼球的举动,他75岁的老伴的回答是:“我没意见,支持。”他们的女儿对记者说:“我们并未鼓励父亲这样做,但对他的做法很理解,我的两个上高中的孩子听说后,都对姥爷非常崇敬。”
为他人做点什么,这是所有志愿者的共同出发点。“人死如灯灭”。用自己的“余光”去点亮他人,何乐不为?!
在同仁眼库成立10天后,协和医院眼库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也告成立。目前志愿者已达2000,其中原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孔贺的角膜已挽救了两个盲人患者。浙江省援助盲人复明协会去年9月成立。这之前,浙江省残联、卫生厅等部门曾联合发起死后捐献眼球活动,副省长许行贯成为此项活动的第一个志愿者。到协会成立时,报名者已逾2000。
眼库的成立,给盲人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引发了他们中许多人深埋心中的梦想。17岁的盲人学生刘漪兴奋地说:“多一个捐献者,就少一个残疾人!”
伟大而艰难的事业
尽管社会上已有数千名死后捐献角膜的志愿者,但真正实施的只有两人。原因很简单,其他人都健在。依靠几千个志愿者,机会毕竟太少了。
在只有1400万人口的斯里兰卡,签字保证死后捐献眼球者高达500万人。这个国家的献眼协会自1961年成立以来,已向世界各国赠送眼球2.7万对。日本全国设了数十个眼库,志愿者近26万;美国、加拿大也设有六七十个眼库。有如此众多的志愿者和眼库,才使大量的角膜移植手术得以实施。而我国,目前除同仁、协和眼库外,只有上海、广州极少数大城市设有小型眼库,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造福盲人,让光明充满人间”。这是张晓楼生前给同仁眼库的题词。为了这项伟大事业,医务工作者们在艰难的条件下默默耕耘着。位于北京崇内大街后沟胡同17号的同仁眼库,目前只有一间约15平方米的办公室和一间无菌室。4名工作人员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着眼库的实验研究及社会组织工作。
同仁眼库负责人、北京眼科研究所所长张士原说:“要解救所有被角膜病折磨的视力残疾者,需在全国建立眼库网络,有大量繁杂的具体工作要做。”他恳切希望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
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愿每个人都能为这条通往光明的大道添石铺路。
愿有一天,我国志愿者的眼球能为解救世界3000万盲人作出贡献。
愿光明充满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