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箴言”之外的杞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0
第8版(副刊)
专栏:

  “箴言”之外的杞忧
毛锜
闲来无事,踯躅街头,发现在街头巷尾的书摊上论人际交往和处世之道一类的书籍日益增多了。花色品种真可谓不少,有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化沉淀层中萌生的,也有舶来品,还有兼收并蓄、综合编译的,如此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面对这一书籍市场现象,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因为当今人类面临商品交际大潮冲击,社会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且随着竞争意识的日趋强烈,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妙,从而需要增加这一方面的处世智慧和适应能力,以便使自己处于一种规律和谐的状态,抵御不必要的挫折和妒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错,这种说法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而且,重视研究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绝非仅仅始于今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关系的综合。所以古往今来的圣贤先哲,无不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有所探索和论述。在中国,从先秦诸子到诸葛亮,从韩愈的论说文到吕坤的《呻吟语》,哪一个没有一段段醒世良言和惊世箴言呢?就连信奉老庄哲学,息机忘世的道教人物张三丰,也有自己处世的“八字箴言”,或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八句闲话”,即:“人要懂点窍,知点几,留点神,下点气,你便想得穿,看得破,做得事,成得人。”在国外,如德国的“完形学派”、英国培根的《人生论》、《卡布斯教诲录》等等,也无不是根据自己的读书阅历以及人生体验所总结出来的一套待人接物的学问。
有关这一方面的著作论述,无疑也是一份人类精神的宝贵遗产。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的话,对于丰富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加强我们现代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我们现代人的素质等方面,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倘若是不加分析,不加辨别,只要是论述为人处世的、安身立命的,不管其中有多少封建毒素或资本主义的钻营术,都“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一股脑儿搜罗无遗,滥无节制地到处兜售,恐怕也是一件后果不妙的事情吧。同样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或“箴言”,也要看圣贤先哲是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什么心情下说的,该评点的还要评点,该解析的还要解析。有些也可能仍闪烁着光彩,有些则可能仅仅是旧时代留下的一条印痕。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也不能简单地以“读者自有辨别能力”一句了之。回想前几年有些书画商将郑板桥一幅墨宝“难得糊涂”,到处翻印兜售,最后弄得一些涉世不深的少男少女,也无病呻吟地“活得累啊”起来。
充满睿智和哲理的箴言多了,会启人心智,于世有益;重新翻印、整理研究,实属必要。然而也有一类貌似“箴言”的邪说,则往往将人们引入歧途。事实上,已经有一些让人消极的所谓“箴言”,在不知不觉中销蚀着人们的意志,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比如那种油光腻滑、八面玲珑的市侩之风,在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就并不少见,恐怕或多或少都与此有关。沾染上这种毛病的人,在我们今日称之为“市侩”,在春秋时代被称为“乡原”。这种人“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换一句今天的话说,就是这类人灵活圆通,左右逢源,处世有方,登龙有术。也许正是有鉴于此,当我看到书报摊上这类书籍以几何学的速度不断迅猛增加着的时候,我始之以喜,继之以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