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0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读后
任继愈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继《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之后,组织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工具书。这是一部汇辑阐释民族优秀传统的著作。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传统,经过悠久岁月的淘洗磨砺,早已深深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强固的精神力量。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民族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新的形势。由于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是不可能割断的,它必然对现代社会发生影响,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看到,民族传统有优秀的,也有落后的,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的阻碍作用,都不可低估。我们对于民族传统的研究,正是为了发掘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成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谨慎细致地加以筛选剔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把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下来,改造利用。那种全部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办不到的。恩格斯在谈到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时曾经说过,对于“像这样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是决不能靠简单地置之不理的办法就可以排除的”,只有在其“本来意义上‘扬弃’它”才是可行的。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和继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化建设时,强调指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原则。
我以为,《汇典》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
《汇典》是专门汇辑阐释民族优秀传统的,因此,本书的编者首先需要对民族传统中的优秀和落后部分加以区别,这是一件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汇典》以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优秀传统及其内涵的论述,作为统括全书的总纲;同时,又以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一种推动本民族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作为判断民族优秀传统的两条标准。根据这两条标准,编者们为400多余万字的文字工程构筑了框架。他们力图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置于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和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考察比较,以求更深刻地认识它、揭示它。从繁富的文献资料的排比归纳里,不难体会到编者既想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性格、气质和文化特征,又想努力反映中国人民对全人类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样一种意图。《汇典》从爱国、勤劳、智慧、勇敢、重德、革命几个侧面,汇辑和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发展的情况,以及对于当前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当然,如何判定优秀传统,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况且,《汇典》在材料的归纳上,也确实存在着各编之间相互交叉兼容的情形。编辑这样一部大书,是很难避免的。
《汇典》选材不限于古代、近代,也加强了现当代部分。它不仅在爱国、勤劳、智慧、勇敢、重德诸编中收录了现、当代的材料,还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专门列为革命编,其中又分为理想、奋斗、作风、情操、纪律五类,近百万字,约为全书的1/4。《汇典》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和集中体现。党的革命传统既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沃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编者用丰富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衔接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止经济结构、政治组织,也包括文化结构。缺了文化这个环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完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论述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时,强调指出“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汇典》是符合这个要求的。
《汇典》除了大量辑选文献外,还有多篇纲领性的论说。它们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民族优秀传统的特征和内涵,对如何科学地批判继承也有所阐述。各编总论的作者,多为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撰文每有创见,深刻而不艰涩,能给人以启迪。各编之下,“类”有评说,较总论更为细致;“目”有述要,可为导读之用。这些论说,是众多作者对民族优秀传统的审视和阐扬,是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汇典》采取典论结合的方法,对于少数专门研究者来说,可供交流切磋;对于广大读者,则便于把握文献(特别是古代文献)要旨,便于理解。因此,堪称雅俗共赏之作,对专门家和广大读者都有用处。
《汇典》是一部兼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著作,它的出版,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