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文章从来费情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9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文章从来费情思
郭风
我曾写一拙作,谈论对于袁和平的小说的个人感受。时隔多年,我谈了一些什么看法,大体已淡忘了。但有一个看法,至今还格外明晰,这便是他的小说作品中兼而有散文的明丽和深远的美。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和平同志先是写短篇小说,还写电影剧本。大约到1979年左右,他开始在《榕树》、《散文》等刊物上发表散文,譬如《戴云山三题》、《山潭小记》以及《武夷赏茶》等。这时候,人们可能是从他的散文中首先发现他的文学才华。与此同时,我又有一个感觉,正是在和平同志发表了若干引人注目的散文以后,他的一些有影响的小说作品陆续问世,而且在8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创作的高潮;当然,在这期间还写了不少有关生态平衡以及论茶的小册子(是笔致委婉而雄辩、谈锋很健并显示作者博识多闻的散文)。我这样说,是否有一个意思,即袁和平同志的小说之取得某些成就,其中有一个因素,即得力于他能作一手好散文这一因素。
最近读了袁和平的散文《金湖的奇绝与平凡》使我心中生出一个想法,正是因为写过《北方的森林》、《蓝虎》等长篇小说,才使他的散文中出现的多少是一种宏观统揽的构思、造型或构图,而非有些散文所常用的以小见大的一种格局。这样,和平的散文就出现一种独有的气势,一种宏大的气势。说老实话,散文之能出某种宏大气势者,似乎并不太多。
《金湖的奇绝与平凡》这个题目,似乎就有一种宏观纵览的气势。请允许我引录是文开头的一段文字:
“凡称得上风景的地方,均具备这两项特点:景,景物也,景之可观当然指其造型;风呢?言风光、风土等多种意思,系指一地之风韵也。风景两字道出形神兼具之中国审美趣味。”
文章一开头就发议论。这个有关风景的立论或所发议论,大有势将统揽全局之概。如果允许我随便“联想”的话,我想起《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等著名长篇小说的开头,诸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说法。《金湖的奇绝和平凡》也许在无意间出现了某些长篇小说开篇时的妙趣和气势。
我自己到过金湖二次。的确为此处的“风景”所慑服,我记得只写出几则短文,自觉没有把金湖的品质表达出来。特别是金湖的瀑布和水上一线天,我几乎无法以笔墨加以言状,加以描绘。而在《金湖的奇绝和平凡》中,瀑布和水上一线天诸景,却像某部长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一样,被传神地塑造出来。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奇绝的山水,在奇绝的笔墨下出现的形神兼备的情趣以及奇境奇景。特别是这山水对于作家的感应所由产生的悠远的思考和奇想,又使这山水的形、神各呈异采。
本文的主旨,其实只想表达一个见解,这便是长篇小说的构思渗入、或被引入和平同志的散文作品的构思中。如果不嫌我的想法有牵强附会之弊(我自己没有此感),我想略为提及他作于1981年的散文《武夷赏茶》,(原刊《散文》1981年3月号,现收入《福建文学四十年·散文卷》)此文写武夷茶,似乎采用《红楼梦》写凤姐的某些手法,以及写贾宝玉为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命名的场面描写的手法,等等。即使不把《红楼梦》中的某些手法取来“类比”,我个人以为《武夷赏茶》的构思和所用的一些手法,接近小说。譬如层层深入的构思,譬如烘托的手法,欲扬先抑的手法,等等,我总觉得是小说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被引入、被运用和渗透。在这里,我不想琐细地对这篇散文作品本身进行分析,以说明以上的个人见解。不过,我仍得再说一下,由于运用小说的某种构思以及手法,使和平同志的这篇散文具有宏阔、深重的气象。
一如在自然科学中,现代各学科正在互相渗透。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品类也在互相渗透,而出新景象。我要说,有一些小说作家多写一些散文有种种好处,其中之一是小说家的散文作品似乎能打破某些散文作品的小家子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