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从储蓄变化看启动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0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储蓄变化看启动市场
本报记者 潘岗
羊年乍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两组统计数字,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过去的一年,尽管银行两次调低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增长势头不减——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款达70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7%;
与此同时,零售市场,依然在低谷中运行——1990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8255亿元,仅比上年增长1.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零增长。
按照常人的想法,挣钱就是为了花。去年市场商品之丰富可谓“空前”,物价之平稳也是近年少见,为什么却有那么多钱会“暂时退出流通”?
在《中国金融》杂志举办的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发言解开了这个谜。
城市:居民储蓄备后用
北京某中学教师,一日找专家“诉苦”:他的两个孩子尚未读完自费大学,就把两口子半辈子的积蓄几乎花费殆尽。他说,过去上大学不要钱,现在从入重点中学,到读大学,都得靠钱“支撑”,特别是念大学,自费生一年2000多,公费生也少不了三四百。家长得早早为孩子攒钱。
这位中学教师的苦衷,反映了当今许多职工的储蓄心理:在生老病死由国家包的情况下产生的“有钱就花”心理,已开始被攒钱为子女教育、养老、治病、买商品房等“备后用”心理所代替。据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对储户心理调查,过去居民收入逐月增加,收入预期乐观。于是,在家电商品价格看涨之下,买彩电、置冰箱、购洗衣机成为时尚。如今,许多工厂开工不足,机关单位等对职工收入也不实行控制,使职工珍惜现有收入,攒钱以备不时之需。住房商品化以及“目前房租只是成本1/4”的舆论宣传,也使一些居民对未来房租、房价产生不低的“价格预期”,攒钱准备应付房租提高或买房。
收入预期的降低和支出预期的加大,自然减弱了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据商业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社会调查所去年末对1.4万听众的调查,在“储蓄动机”的6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储蓄起来以备急用”的人有58%,占绝对优势。即使当“物价上涨率为16%、银行利率只有8%”时,仍有34%的人选择储蓄。
农村:个人存款不平衡
目前农村储蓄在农户间呈不平衡状态。多数农民“手头偏紧”,购买消费品“心有余而力不足”。
统计资料显示:到去年11月底,全国农行、信用社各项储蓄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加769亿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农民手里有钱。据江苏省统计,1989年末占调查农户31.6%的高收入户(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储蓄额占据了全部储蓄额的71.7%,户均1068元,而近70%农户存款还不到总存款额的1/3,户均仅195元。1990年1—10月,农户间储蓄不平衡状况加剧,期内储蓄农户不到全部农户的一半,其中个体户、专业户和乡镇企业干部占了大头。
农村储蓄的不平衡,缘于农户收入的不平衡。据统计,1989年,东、南、西三个地带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65.9元、529.2元和460.7元,东部地带农户人均纯收入比西部农户多近40%。江苏省盐城市农行抽样调查260户农民,1990年1—9月,500元以下农户则由去年的24.5%扩大为36%。
有的放矢 启动市场
居民储蓄的新特点说明,启动城乡市场,应避免泛泛而论,应当有的放矢地突破。
据分析,在城市,尽管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出现变化,但一些“刚性”支出,如家电修理、日常消费、购买住房等,依然迫切。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人们对闲暇、舒适的追求,需要有更多的能使生活方便、舒适的消费品和服务。
在农村,处于“节支累资办事”型的大多数农民,有不少目前“积累”已很可观,只要今年夏季农作物有个较好收成,这些农户就会很快将“办事”的欲望,付之于“办事”行动。
基于以上分析,专家们建议,启动城市市场,目前应主要在拓宽居民消费领域,推进住房改革上下功夫。农民收入不平衡,需求多样化,就要求工业部门加紧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本,在“廉、实、优、新”上花气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