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从贫困队到农民企业集团 四平市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是怎样兴工致富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0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贫困队到农民企业集团
  四平市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是怎样兴工致富的?
吉林四平市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的前身是个贫穷落后的生产小队,现在已成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各产业协调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的农民企业集团,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年产值6800万元,创利税1420万元。
1978年以前,这里单一务农,人均收入仅有30多元,现在公司全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4万多元,1982年人均分配突破1000元,1990年达到1800元。人均集体资产积累达6.7万元。
农业方面,公司有大田作业队、蔬菜作业队和禽畜总场;工业方面,有啤酒厂、轧钢厂、轧钢机厂、砖厂、砖机厂、风机厂和链条厂;商业服务业方面,有饭店、理发店、招待所、卫生所、托儿所、汽车运输队。在总收入中,工商业收入所占比重已达93.6%。
同1978年比较,1990年工业产值增长393倍,利税增长406倍。在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的基础上,这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公司已扫除文盲,40岁以下职工普及了初中教育。具有技术职称人员200多名,文化生活丰富多采。
“红嘴”十年巨变,成果令人振奋。他们创业的基本经验也十分丰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冲出了单一农业的传统经济格局,走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1979年初,他们凭着仅有的100元,在低矮的草料棚子里建起了一座小型翻砂厂,当年盈利7.2万元。以后又相继建起了机砖厂和砖机制造厂,1980年人均收入达到510元。初步的创业实践,使他们悟出了“无工不富”的道理,坚定了发展工副业的信心。1984年5月,全省第一家在生产队基础上创办的农工商联合公司诞生了。那以后,他们先后上了年产3万吨的啤酒厂和年产4万吨的轧钢厂等5个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值5000多万元、创利税140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工业的主导地位,也为农商两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红嘴”人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奋力追求的大目标。在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上,他们做出了适当控制分配,增加集体积累,积蓄发展后劲的决定。7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了这个原则,人均收入提高了70%,而集体资产却增长了105倍。
“红嘴”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大家勇作“过河卒”。为申请办厂贷款,干部以自己的房子作抵押,把自家的几千元存款先垫出来;为了节省投资,他们电路自己架设,砖机自己制造,大窑自己修建。凭这种精神,他们当年建窑、当年还清银行贷款和个人借款,还盈利15.6万元。仅用8个半月就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啤酒厂,比一般国营同类企业的建厂时间少用了两年多。
大胆启用人才,广泛聘用人才,全面培养人才,是“红嘴”事业的振兴之本。1982年他们办起了文化技术学校,以后又集中一年时间普及了初中教育。还选送各类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和国营大企业进修深造。公司还投资建造了一座2300平方米的职工科教大楼,配备了电化教学设备。他们引进科研成果和现代化生产技术23项,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科技攻关12项,开发名优产品5项。  “红嘴”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主要包括:
一、充分发挥自主经营能力,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民主选举产生的公司常务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他们说:“我们是农民的企业,每个经营决策都必须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二、风险机制锤炼了较强的竞争能力。“红嘴”人在创业中保持着一种危机感和背水一战的决心。
三、红嘴企业的原料采购、资金筹措和产品销售,全靠市场调剂,他们形成了一整套灵活的经营策略。
“红嘴”能有这样的变化,说到底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位好带头人。调查中看到公司领导班子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共同的追求,奠定了群体向上的思想基础。公司的4位经理是1979年前后走到一起来的。经理卢志民曾在国营单位做临时工,放弃即将转正的机会,回乡当了生产队长;副经理卢宪臣原是国营单位六级电工,自愿丢掉“铁饭碗”,回到家乡办工业;副经理张玉佳,放弃了到国营单位当技术员的工作,在红嘴做工业队长;副经理刘洪义是瓦匠,当过多年包工队长,放弃了个人挣大钱的门路,一心扑在红嘴的事业上。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聚到一起的时候,“红嘴”还是一穷二白。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一班人奋发进取,群体向上,把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一步步化为现实。
二是优势互补的领导成员结构,形成了艰苦创业的巨大合力。红嘴领导班子成员的基本素质结构是互补型的,他们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各条战线齐头并进,打出了“红嘴”事业发展的效率和速度。
三是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信任。领导班子成员不偏亲,不向友,不收受贿赂,不搞特殊化。
四是保障了领导核心的长期稳定。公司现任领导班子从组建到现在没换一个人,保持了12年稳定不变。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也有矛盾纠葛和磨擦碰撞,有时甚至还很激烈。但争论过后,班子怎么定就怎么干,没有走样的,更没有因争论问题而伤感情。
他们特别注重党的建设,62名共产党员都在关键的工作岗位上挑大梁。这样一个班子的整体形象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了凝聚力。广大职工紧密团结,政治上积极进取,业务上刻苦钻研,工作中吃苦耐劳,爱国家、爱集体蔚然成风。
吉林省委农研室、吉林省乡镇企业局、四平市委联合调查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