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闲聊书价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2
第8版(副刊)
专栏:

  闲聊书价问题
刚建
常听人抱怨现在的书价太贵,并由此引发出读书人的种种牢骚。我的看法却稍微有所不同。书价较先前为贵,这是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几年前一两元一本的小册子,今天的定价可以扶摇而上至三四元五六元。可是扶摇而上的并不仅仅是书价!大约是摇笔杆的文人逛书店的经历较多,而且叹书价总比叹黄瓜叹豆角要雅致些吧。可是你也叹我也叹,叹得多了,却产生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即为我这样意志飘忽的欲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借口:既然书越来越贵,那可别怨我没钱买书了。
可是我总觉得“买不起书”的说法多少有些夸张。
古时的书价无从考证,但是大约不会太便宜。“著于竹帛谓之书”,竹简也好,缣素也好,都是希罕而珍贵的东西,并不是任谁都可以买来读的。想想从前所谓“学富五车”,不过是用牛车载竹简,其容量不及现在一本小册子。后来虽然有蔡伦造纸和毕升的印刷术,但科学终究不发达,比不得如今的激光照排和高速胶印机,所以买书读书,差不多便成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专利。
词人李清照在自传中写道,她和丈夫在领到国子监的膏火银时,马上跑到旧书摊去翻阅残书简篇,遇到爱好的即买下来。她没讲多少钱一本,但看她描写买到书后整夜无睡的兴奋劲儿,便知是得来不易乃至是下了狠心的。袁枚的《对书叹》一诗中有两句:“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梁启超也谈到每遇心爱之书,“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都是可怜兮兮的。
先前书价之昂贵,从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可以找到例证:一位牛津大学学生梦寐以求的是床头能有一套20卷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而这套书在当时的行情相当于两三幢房产。吉辛有个名篇,讲他怎样拖着叽哩咕噜的肚子在书店前徘徊,被一种求知的欲望和身体的需要之间的冲突所纠缠。
书价既贵,收入又薄,偶尔咬咬牙买本书,那种兴奋与狂喜,是我们今日的人难以体味的。英国散文大家兰姆在《古瓷》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他和他的堂姐为了买一个剧本,考虑了很多天,然后节省很久,才下决心去买。买回来时,已是深夜,但是兰姆怎么也不忍让几张松动的书页挨到天明,于是堂姐只好用浆糊连夜修补。接着,兰姆借堂姐的口吻问道:“做个穷人难道没有快乐么?”
相比之下,做个现代人真是有福气得很。书店书摊举目可见,古今名著任你挑选。虽然有书籍涨价的烦恼,甚至有时候要用一种“豁出去了”的决心,但是一般说来,很少有人真正买不起几部渴望已久的书。当然,我也希望书价廉物美,更不要乱涨价,但它也是一种商品,也要受价值规律的影响,不可能便宜到像北京的冬储大白菜。何况,书是精神产品,好的且又需要的书,贵一点也是值得买的。我有一点小经验:每当我怀着畏惧的心情查看一本书的定价时,我就想:等到日后我的钱袋充盈得可以毫不踌躇地买下这些书时,我读书的欲望也许早就消失了,还是先买了再说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