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富裕之后的心态——广东珠江三角洲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3
第4版(要闻)
专栏:

  富裕之后的心态
——广东珠江三角洲扫描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关注改善生存环境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和乡村采访,记者常常能感受到与内地的某些不同之处。人们在富裕之后,关心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提高生活质量。
从佛山市市长信箱中的来信看,市民中的热点问题已经转移。市长卢瑞华发现,几年前反映强烈的教师待遇、住房紧张以及干部以权谋私等问题已很少提及,呼声较高的是社会治安和环境污染。市民们对汾水河的发黑和外来人员管理的混乱表示忧虑;更有一些来信,关心着佛山的文明、市政和能源建设。比如,城市的建筑造型呆板、色彩单调,要求重视建筑设计;建议利用煤气改变城市燃料结构等。
安居才能乐业。佛山市委、市府在为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方面办了不少实事。近年来,仅在治安综合治理的投资上就超过一亿元,初步形成一个防治防范网络;又拨款2000万元,重建佛山市图书馆;一年治理了100条街,努力使环境绿化、美化、净化。这些举动,都很合老百姓的心意。
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调查,广州市民的情绪趋向稳定,对市场供应、物价水平、劳动就业、个人业余生活等方面,均有满足感。个人的价值取向依次为:身体健康,国家富强,婚姻家庭幸福。因此,他们对改善生存环境比以往更加关注。
记者还发现,这里的人们很注重营造家居的环境和气氛,他们已从追求室内装饰的富丽堂皇转为舒适、温馨的情调,有的甚至追求村野和海边风味。为此,最热闹的商店莫过于装饰、家具和灯饰行业,家具的设计可以自己组合,灯具要多功能,多种饰品竞相生辉。走在大街小巷,你还会发现买菜的家庭主妇不忘记买几束鲜花。插花艺术已走进家庭,鲜花成了赠送亲友的上乘礼品。
知识和机遇成正比
社会为广东人致富和选择职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遇,因此,以致富和择业为动力的求知欲,在他们中间显得分外强烈。
同是做耕夫,青年与老辈大不一样。山水县金本镇有两兄弟,他们高中毕业后又读函授,同是那块土地,他们看准了西红柿,靠科学种植发了家。
“要致富,上学府”,已成为广东农村家喻户晓的民谣。在广东,各种大专函授、成人中专、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趋之者若鹜。顺德县北滘镇要办一所自费畜禽养殖职业高中,招收100人,闻讯报名的农民超出6倍;山水县30万农民青年中,有1500人报考大专,并非想跳出农村,而想在生养他们的土地上寻找致富之路。“文凭热”降温,读书图的是提高能力。他们说,有能力可以多一种眼光,有能力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具备多种教学功能的佛山市职工夜大,6层大楼天天灯火通明。校长告诉记者,最热的专业是经济、财会,还有外向型企业管理。知识在升值,脑力劳动的价值已被社会所认可,这是富裕以后人们共有的心态。
所谓更好的职业,广东青年大多想尝试的是办实业,干实事。30岁的小刘,是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却甘愿到华轻电器公司当业务员。他认为在供销岗位上可以通过研究顾客心理来研究社会,他还利用电脑收集和整理大量信息,以锻炼自己的管理才干。
创造新的人际关系
有一种说法,经济发达的地区竞争激烈、人情淡漠。记者在广东所见所闻,似乎并非如此。
广东人善交际,用他们的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信息渠道。”乡镇企业的厂长都懂得“和气生财”,珠江三角洲的外工较多,流动性大,要留住他们并使之为企业尽心尽力,就要有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不是光靠钱或者威严就能得到的,要靠理解和爱护。平日里问寒问暖,假日里和工人一起旅游,过年节送他们回家,这些富于人情味的细微末节成为企业成功的要素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济上去了,老百姓富裕了,等级观念在淡化,干群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装电话不分级别,只要工作需要,司机、推销员家里也有;论住房,干部居中下水平,县委书记不过是三室一厅,而农民住一幢楼的大有人在;企业效益好了,工人也能住上三房或四房。人们心里明白,好生活不是靠什么等级,而是靠大家共同去创造一种高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