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丰收后并不都是喜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丰收后并不都是喜悦
顾耀铭
那是北欧一个深秋的早晨。收获季节已过,沿途的农田苍黄地裸露着,只剩下一卷卷已捆扎好的牧草。车到农场,迎面走来一位脚蹬高统雨鞋,身穿花格子粗布工作服的中年人。他手里还提着一个装满饲料的铅桶。不用介绍,我已猜定,他就是我要拜访的农场主爱立克·尼尔森。他头发灰白,皮肤粗糙,眼角印着深深的皱纹,走路脚很重。看得出,这是一位经历了不少雨雪霜露的人。
“我这个农场很一般,连个电脑都还没有,你可能会失望。”这是见面后,尼尔森说的第一句话。
他没再讲半句客套话,就领着我径直向牲口棚走去。丹麦的农场大都是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牛棚门口,堆着饲料,都是用来喂牛的。牛棚里有二十五头菜牛。按农技推广站提供的饲料配方喂养,只需十一个月,菜牛就可以长到五百公斤,达到屠宰标准。
奶牛棚卫生条件不算好,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牛粪味。尼尔森每天要用半个多小时将牛粪推进滑槽。五十多头奶牛正在进食。他说,按政府规定,只准产九百五十立升。我听了有点纳闷。他解释道,丹麦生产的奶制品早已过剩,出口销路有限,因此,政府给农场主规定了一个限额。我问:“你怎么能让奶牛控制产奶量呢?”他笑笑说:“我只要少喂它们,少给吃好的就行了。”
在猪棚里,我算是开了一下眼界。那都是纯种的兰德瑞斯猪,被称为丹麦的“国宝”,是世界著名瘦肉型猪。一百多头猪不管大小都是腰细身长,显得很结实,最大的一头,我估算身长近二米。这种猪比别的猪种多两对肋骨,背膘薄,瘦肉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丹麦出口的“拳头”产品。
尼尔森带我参观了他的农机后,就邀请我进入他的用木板搭成的二层楼住宅。我们在厨房里一起喝咖啡,品尝他夫人做的带花生米的小甜饼。
尼尔森边呷咖啡边谈。他除了养猪、牛外,还在五十公顷土地上种植小麦、燕麦、甜菜和牧草。农场的活主要由他两口子干,农忙时雇两名临时工。他的孩子有时也帮忙,他都付给钱。
尼尔森谈及自己的孩子时说:“我们这里共有十户农场,没有一个想让自己的孩子接班的”。他告诉我,近二十年来,丹麦家庭农场的数量不断减少,一九七○年丹麦有十四万个农场,现在差不多减了近一半。
谈话中间,他夫人来了。她负责财会。她对我说,丹麦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但是产量多了,并不都是好事,因为丹麦三分之二的农牧产品是供出口。由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牧产品的收购价格不断降低,但化肥、农机设备的价格却在持续上升,使农牧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结果农场主收入明显减少。她给我算了一笔帐,十年前他们的年收入可达近四十万丹麦克朗,现在只能达三十万克朗(约合五万美元),而且每年要交百分之十九的地方税,还要交不少克朗的土地税。
尼尔森毫不掩饰心头的烦恼。夫人在一旁耸耸肩膀,作出一付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再这样下去,我们也只能将农场卖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