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为农民带话——访政协委员吴凤启、人大代表李道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5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为农民带话
——访政协委员吴凤启、人大代表李道均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吴凤启说他是来自最基层的全国政协委员、“一线农民”,这次会上一定要为农民带几句话。
大好形势他谈得很多。譬如说,农村大包干政策,前一段感觉有点摇摇晃晃。他们担心是不是要变,要重新“笼起来”,大伙思想有点乱。后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不变,大家放心了,高兴了,生产踏踏实实,取得大丰收。
吴凤启是安徽凤阳县车庄村村长。凤阳是主要粮产区,可大包干以前常常要饭,大包干以后馒头白饭加新瓦房。1990年又是大丰收,光他家就增产5000多公斤。他们乡人不多,6000余口,粮库不小,占地30亩,粮食只进不出,怎么也装不下。
这下农民犯了愁。上面说粮食实行保护价,一公斤水稻7毛钱,有多少要多少。也有人卖了一些。可大部分人没赶上。粮库说是没场地,没资金,收收停停。有时卖了粮,还拿不到钱。保护价也保护不住。
有的农民急了,到市场卖,价更低。小贩出价总比粮站低三四分钱。农民吃了亏,也没办法。
吴凤启说,现在,一部分农民想种够自己吃的,完成任务,其他就不考虑了。不种粮食的地,农民大都改种经济作物,如烟叶、棉花、花生、西瓜。今年养猪的人也多了,让猪吃粮比卖粮划算。但心里还是“打晃荡”。去年号召我们种油菜,看起来今年可能不大好卖。现在说可以甩开膀子种棉花,又有人说明年价格可能会跌。我今年养了8头猪,比去年多一倍,还不知会怎样。搞哪样哪样卖不掉,流通流通,就是流不通。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可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好了还想好。
吴凤启坦然地告诉记者:我是农民,当然要求重视农民、农业丰收了,不能骄傲。不要以为农村没事了。有关部门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不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李道均是来自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刚当代表时是村党支部书记,去年被提拔为五峰县红渔坪乡副乡长。他们那里,卖粮虽不难,也有苦恼。
1990年,他们乡遇到86天大旱,历史罕见。但由于大伙儿重视科技、齐心合力,取得大丰收,人均粮食达400公斤以上,总产比上年增产12万公斤。
农民苦恼什么?主要是负担重。大伙苦是吃了,丰收了,但成效、收益不大。
李道均告诉记者,农民收益不大主要原因是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涨价。最近,碳酸氢铵、磷肥、尿素又涨了。平价尿素一包涨一元,议价涨2元。煤油、汽油、柴油也涨了。煤油一公斤涨了4毛钱,柴油涨一角多。粮价却跌了。
李道均说有的地方集体经济实力不行,只有找农民收钱。我们那里是贫困地区,199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0元。农民钱也不多,有意见是可以理解的。千万不要因为丰收思想就放松,一定要把重视农村、农业的各种措施落到实处,尤其要注意山区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