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帮助我国水利建设的苏联专家布可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1-20
第2版()
专栏:

帮助我国水利建设的苏联专家布可夫
新华社记者 陈之平
苏联专家布可夫,是我国人民难忘的一位国际友人。几年来,他和许多参加我国建设事业的苏联专家一样,抱着至高无上的国际主义精神,热情地、忘我地工作着。他广博的学识和先进的经验,已在我国治淮工程和荆江分洪工程等水利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他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俭朴刻苦,虚心诚恳的作风,也时时鼓舞着我们向更大的胜利前进。
今年八月初旬,苏联专家布可夫受治淮委员会的邀请,到淮河的中、下游勘查了一次,对第三年度治淮工程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使各项工程的设计更准确、更周密。原来,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计划在润河集分水闸旁建一船闸,船闸的位置和上下引河都已初步决定。布可夫去工地实地详细勘察结果,觉得原来拟定的船闸位置要向老河道旁移动一下,工程的效益不变,而原定八百五十公尺的上下引河可缩短为三百公尺,约可减少二十多万土方工程,在经费上约可为国家节省人民币十亿元。
第三年度治淮工程中,要修建洪泽湖蓄洪控制工程,我们原来的设计,要在洪泽湖三河口蒋坝附近建筑一座节制闸——三河闸。这个闸的基础在抗战前已勘察好,而且已在闸基中打下基桩近一万根。解放后,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探测和调查了这个老闸基,知道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部木桩已被挖出盗卖,土壤也被翻松,就认为老闸基已不能施用。于是,他们在老闸基的上游另辟一新闸基,但是,在新闸基的范围内,有一个荷花塘,塘底约有六公尺深的淤泥,很难处理。苏联专家布可夫听到后,就想弄清楚老闸基是否真的已不能应用。他觉得当地乡间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要挖掘出很深的木桩是很困难的。他亲自到洪泽湖边的老闸基旁察看,并问了几个过去参加施工的居民之后,知道在这个六十公尺宽的老闸基的中心线上游,是打过木桩的,中心线下游却没有。后来经研究后决定,必须进行抽水,详细查勘;如果布可夫了解的情况得到证实,那么老闸基中心线的下游部分,只要稍加清理,仍然可以利用,而且可以提前一个半月浇灌混凝土。这样,不但工程经费可以减少,整个工程也可以保证在明年汛期前完成。
布可夫对机械的装置和使用上,也很有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详细地看了三河闸全部的结构图样,图上画着:在每十公尺宽的闸孔上面,装一启闭机,三河闸共有六十三孔,就得装六十三个。经过布可夫研究后,觉得每六十公尺装一个启闭机就可以了。启闭机少了,启闭闸门的时间可能慢些,但对机械操纵和洪泽湖的蓄洪水位来说,不会有大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感激布可夫对工程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每当研究一处工程设计时,他从不随便发言,如果有人问他问题,他一定先问你有没有足够的资料,自己有没有详细研究和核算过。他反对有些技术人员认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就是不用脑子,把这些经验一成不变地搬到中国来。布可夫曾多次说明:每个工程都有它的地方特点;学习先进经验,必须领会它的原则精神,然后加以研究融化,才能应用到工作上去。不用脑子,贪懒,依赖,都是工程技术上严重的敌人。布可夫对待工作的严肃负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受到了我国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尊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日常生活中,布可夫和我们的工人、民工和技术人员打成一片。他用不大熟练的中国话,讲起自己在苏维埃祖国工作的情形,也讲起过他家庭里爱人和孩子的故事。和他相处日久的同志,都感到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布可夫说,他过去是一个字都不认识的码头工人,后来经过三次学习:第一次学文化,第二次学中等技术,第三次才学高等技术。在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下,今天他已成为苏联有名的水利专家。
布可夫是一个勤于学习的人;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放松学习。为了考察各项工程,他经常要从黄河到淮河,从汉水到长江,每次出发时,他总带着一箱子书籍,有政治理论书,也有各种技术参考书;他在火车上,汽船上,一有空闲时间,就要打开书来看看。最近一次他从苏北扬州到淮阴时,随行的同志觉得他到淮阴去时间很短,就准备把一箱书暂存在扬州,但是布可夫却坚持随身带走了。这种工作不忘学习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