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大雁,迎着朝阳飞翔——访改革中的内蒙古大雁煤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5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雁,迎着朝阳飞翔
——访改革中的内蒙古大雁煤矿
本报记者 段存章 鹿舫 刘宁波
在大兴安岭林区与呼伦贝尔草原接壤的地方,一只美丽的“大雁”迎着改革的春风起飞了!
这个拥有25000多名职工、年产308万吨煤的煤矿,4年前回采和掘进全靠人力,现在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1.56%和84.22%。全员效率达1201吨。613采煤队创造出年采煤64万吨的新纪录。
“煤黑子”不黑了
一条徐徐转动的皮带机平稳地把我们送入一矿800米井下。
环视四周,灯明、路平、墙新、机净。走进中央水泵房,摸摸一台台电动机外壳,雪白的手套无纤尘。井下运输大巷,灯光信号齐全,铁道两侧是人行道的水泥盖板,盖板下流水淙淙,巷壁上是六七条吊挂整齐的电缆。乘坐小列车来到输煤台,看到一条600米的长龙口吐乌金。攀登129个台阶,走进挖煤坑道,面前是一幅迎宾松壁画。沿路设有百米画廊。井下设备全部上架,坑木等杂物放得整整齐齐,就连小木楔子都码成三面齐的方垛。几千盏罩灯擦得锃亮。井下设有移动厕所、垃圾箱。
井下半日游出井后,我们先看脚穿的白球鞋,颜色基本未变;再瞅脖子上围的白毛巾,找不到煤渣污点。
我们访问了单身矿工住宿楼,170多名青年矿工,三人一室,床被干净,书桌整洁,盆花鲜艳。每人每月只交5元住宿费,拆洗被褥,打扫卫生,配有专人服务。楼内有电视室、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矿工下班归来,换上拖鞋才进宿舍。
人改造了环境,环境又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矿工的形象高大起来,近两年有从事地面工作的289人要求到井下采煤。过去分配来的大学生,人未到,户口早已转走,现在有8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自愿到大雁扎根。过去多数姑娘不肯嫁给采煤工,如今采煤工娶个大学生媳妇也不算稀奇了。
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
大雁煤矿始建于70年代初,长期未能走出“低谷”。“远看似大雁,近看像猪圈”,黑、烂、脏、臭俱全。
1986年是大雁矿最艰难的一年。“猪食煤”(质量差)销路中断,职工领不到“大团结”,有门的跑了,无路的在家唉声叹气呆着,眼巴巴瞅着碗里的白菜汤。
背水一战。矿务局领导讨论决定:抓质量标准化管理。“严些,再严些,细些,再细些。”
一项项硬指标,引起人们一场又一场的争论:有人说:“搞什么标准化,多余。煤矿应该黑、烂、脏、臭,天经地义!”
二矿矿长孙玉树站出来了。他憋着一盘黑红的脸说:“我就不信,‘煤黑子’是天生的?我们应该向旧的习惯势力挑战,向黑挑战,向烂挑战,向脏挑战,向臭挑战!”
几位文化较高的年轻矿工支持说:“矿长说的对,井下工人黑,我们偏让他变白;乱的脏的,我们非要把它变得整洁。试着把艺术带到井下,就是失败了,也值!”
从一号井01掘井队做起。原来这里工具乱扔,粪便随地。一经整顿,面貌崭新。全矿队长以上40多名干部前来开现场会,亲眼一看,服气!立马返回岗位,从一个回采面、一条巷道、一台设备、一个峒室抓起质量标准化建设。
最难、最担心的事是安全。在大雁抓安全至高无上:“安全为天,安全为福,安全为富”。“向安全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向机械化要效益”。这些标语口号牵动着夫妻之心、父子之心、兄弟之心、姐妹之心。在矿区讲安全有道“第二防线”——家属。丈夫下井,爱妻吹吹“枕头风”——高高兴兴上班去,安安全全回家来。他们归结为“四声”:上班前提一声,下班后问一声,吃饭时议一声,节假日嘱一声,声声讲安全,句句暖人心。
头雁带头追求美
“无功就是过,无利就是亏损,无新就是守旧,无为就是无能。”这是头雁高飞的追求。
52岁的何福林,身挑两副重担: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他当过挖煤工,早在黑龙江矿学院上大学的时候,就与伙伴们书信往来商谈“要把矿工带入一个多彩的世界”。上任后,他每月下井20多次。有一天,他带着一把米尺下井了,喘着粗气走向掌子面。突然,他收住了脚步:“刚才好像风筒漏风?”他立即掉头寻找漏风地方。十几米走出去了,仍没找到。于是,他把耳朵贴在了风筒上,边走边听,终于找到了一个火柴棍粗的小眼。“搞标准化,针尖大的小眼也不许有!我们就得从小处做起!”站在一旁的工人笑了,发现何局长把风筒上的灰粘在了自己的脸上。
头雁飞,众雁跟。矿务局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要求自己:“干事要像共产党的样子”,“办一件实事,胜过百句空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