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改革要切实贯彻依靠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原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5
第5版(理论)
专栏:

  改革要切实贯彻依靠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原则
周冠五
人们都有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见《马恩选集》第1卷,第94页)。
问题在于怎样看这种需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社会的信条是一切靠个人奋斗,资本家的富裕是建筑在对别人的剥削的基础上,这是尖锐的阶级对立。被剥削的广大劳动者不可能有主人的积极性,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致命的弱点。
我们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是共同劳动,共同富裕,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是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协作,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劳动人民是国家、企业的主人,有条件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主人翁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最大优势。
在高度集权的旧体制下,社会主义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供产销、人财物等等经营权都集中在政府机关手中,全国成了一个大工厂,企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靠不上、联不住,只能按照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全国都吃一个大锅里的饭。企业的利润统统交上去,需要花钱时经过报批再拨下来,职工升工资,也按照全国统一的时间、升级面和工资标准发到每个人。这就形成了一切等靠要,全国各级都在等靠要。国家在集中权力的同时也集中了矛盾,下边等不到、要不来、靠不住就埋怨,要来了不满足也埋怨,多寡不均相互攀比也埋怨,很容易形成方方面面都埋怨的状况。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问题可不得了,不仅影响群众的积极性,还会危及到社会安定。
改革就是要改变旧体制所形成的一切等靠要的状况,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把“全国一个大工厂”变成以每个企业为经营单位,靠职工携手共同劳动创造,实现在按劳分配基础上共同富裕。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做到劳动者与全民生产资料相结合,真正发扬民主,依靠人民群众,使每个企业的职工都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制订自己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规划、目标。怎样才能使企业既充满商品生产者的生机和活力,又坚持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从我国12年来的改革实践看,承包制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社会主义改革中的难题。企业承包了对全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了对其占有的全民生产资料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就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国家不再统收统支了,企业用于发展生产的投资以及用于集体福利和工资奖励的资金,都不再由国家拨给,而是靠企业职工自己去创造。在完成上交国家财政任务后,创得多资金就多,创得少资金就少,完不成上交任务要用自有资金补足。这就彻底打破了“大锅饭”,不再等靠要。由于自己没有干好创不出来而影响了生活的改善,也不再埋怨上边。
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机制。良好的企业机制,应当能够激励大家不断多创,还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关系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首钢实行的承包制就具有这种机制。改革以来,首钢为什么能年年实现利润递增20%的经营目标?它并不是国家下达的,也不是企业硬定的,而是企业职工自己自觉自愿要求的。因为,大家认识到,承包后,没有经济效益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三者利益就都不能增加。从实际情况看,由广大职工自己制订的计划、目标,既是高标准的,又是实事求是的,只要外部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冲击,都是能够实现的。企业承包后,在处理三者利益关系上,首先是确保国家上交任务的完成,其次是企业的改造、发展;第三才是职工集体福利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三者利益不仅客观上达到了一致,而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企业承包期长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后劲和职工的长远利益,对于多创多留的资金,既不会向个人倾斜、分光吃光,也绝不会乱上项目、胡花乱花,必然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追求投入少、产出快、效益高。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个头痛的问题,一是不愿接受紧张计划;二是拚命要投资,又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三是不愿追求技术进步。首钢由于实行承包制而建立起来的企业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