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5
第5版(理论)
专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

  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
董万德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我们沈阳市经过两年多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对此有较深刻的感受。
一、“虚”实相济的城管格局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有效途径
沈阳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又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多年来,市政建设历史欠帐较多,管理与建设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后,市容与繁荣、交通与流通的矛盾日渐突出,给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对城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实践中提出的矛盾,我们于1988年6月成立了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城管工作的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和组织实施。这种城管格局,“虚”实相济,相得益彰。所谓“虚”是指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意识培养等,所谓实是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要求等。城管办这种熔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管理于一炉的管理新格局,将文明意识建设与文明环境建设融为一体,赋予人们认为比较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城市管理的实际内容,在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中首先培育市民的文明意识,使各项管理制度植根于文明意识、思想建设的沃土之中,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实践证明,“虚”实相济的城管新格局有利于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客观规律,提高了城管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治本之策
增强市民创建文明环境的文明意识,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治本之策。
提高文明素质,首要的是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通过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特别是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人的行为反映得最为充分。因此,我们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从规范市民行为入手将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为务实的措施,立足提高人的素质,严格规章制度,收到了标本兼治的功效。
贯彻市民公约,评选文明市民,创办文明市民学校,在广泛吸收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市民文明公约》。然后,狠抓公约的落实,由居委会与居民订立双向的贯彻市民文明公约协议书。根据协议书的考核标准,经过层层评选,每年选出贯彻市民公约好、文明素质高的典型,命名为市区两级“文明市民”称号。
创办文明市民学校,为市民公约教育经常化、培育文明素质系统化提供了固定的阵地。实践证明,文明市民学校不仅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起了良好的催化作用,而且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稳定大局有特殊意义。
评选文明单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文明单位由文明群体构成,而文明群体是由文明个体组成,这样,评选文明单位活动就和培育市民的文明意识、提高文明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不仅对窗口行业职工的文明素质的提高有推动作用,而且窗口行业职工的文明行为对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示范效应。1990年初,我们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对窗口行业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知识的全员培训,每期三个月,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职业道德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定岗、定级和今后升级的依据。与此同时,在窗口行业开展“标准化”、“争一流、创最佳”、“选状元”等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把集中培训同日常教育、开展各种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冷、硬、顶”的现象明显减少,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行业不正之风得到初步纠正。文明、热情、主动的服务影响着市民文明行为的形成。
文明素质的形成、提高是个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现在,虽然从全市总的情况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察微见细,仍然可以见到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带来的可喜变化:乱扔、乱吐、乱堆、乱放的现象明显减少,“天女散花”的现象由90%下降到30%;市政设施损坏率下降16%,每年减少维护费近百万元;就连输也闹、赢也闹,以粗野闻名全国的沈阳球迷也获得了全国文明观众的美称。
三、发挥“载体”优势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巨大动力
就一个大城市来说,应当办而又有条件办的、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是常有的,利用这种“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就不是虚的,而是有坚实依托,有实际内容的实而又实的活动。“载体”具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中一直注意充分利用“载体”,不失时机地选准选好“载体”,使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展开,步步有新意。
城南有一污水明沟,蚊蝇孳生、臭气冲天,对全市环境影响很大。我们抓住改造污水河这一吸引群众广泛参加的“载体”,“美化沈阳、造福群众”,极大地焕发了群众的热情,先后出动驻军、干部、职工、学生和居民参加社会义务劳动244万人次,较短时间就修成了长达17.5公里,连接七大公园、10个街心花园的林、园、水、路一体的南运河带状公园,成为沈阳一大景观。
1989年,全国第二届青运会在沈阳召开,我们适时提出了“文明迎青运、友谊在沈阳”的振奋人心的口号,人民群众满怀东道主的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积极行动起来,对34条主要街道200多万平方米陈旧、破损的建筑物进行了立面装修和粉饰,将7万多米延长的实体围墙改造成整齐美观的通透、半通透围墙。较短时间就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容市貌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受到参加全国第二届青运会30多个代表团的一致称赞。  
    (作者为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