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西方化学工业显露疲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6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方化学工业显露疲态
马芳云
世界化学工业,主要是西方化学工业,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一个繁荣兴旺的阶段之后,于八十年代末开始显露出疲态。目前,西方各大化工集团已着手采取措施,准备应付今后可能面临的艰难岁月。
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在经济持续增长、市场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受益于当时石油价格下跌的世界化学工业走出八十年代初期的衰退,逐渐恢复了生机,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从一九八九年下半年起,由于经济增长步伐放慢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加之生产能力因前几年大规模扩张而日趋过剩,从而引起某些化工产品价格下跌,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的西欧和美国的化学工业相继出现不祥之兆,而去年八月爆发的海湾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征兆。
首先出现不祥之兆的是美国的化学工业。自一九八九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三十七家主要化工公司的利润一路下滑,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利润额接连下降了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十五和百分之二十八。西欧化学工业于一九九○年也继而显现出同样的征兆。西欧化工业四巨头——德国的巴斯夫、赫希斯特、拜耳和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的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法国第一大化工企业罗纳—普朗克公司去年全年的利润比上一年锐减了一半。
在化工业各部门中,石油化工和塑料工业的处境最为不佳。国际石化和塑料产品的贸易条件在去年上半年就已趋于恶化,而海湾危机引起的石油市场动荡又给石化和塑料工业带来新的冲击。到去年年底,石化和塑料工业的主要原料石脑油的价格已经比危机爆发前上涨了一倍。处境较好的是制药工业及生产制药和农用化学等行业所需中间产品的精细化工业。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市场对药品的需求继续增长,二是一些大化工公司为节约高昂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更多地从外部购进精细化工产品。
尽管如此,但从整体上看,西方化学工业前几年的兴旺繁荣期基本上已告一段落,而今后前景也不容乐观,在西方经济增长乏力、有些国家甚至已经陷入衰退以及海湾危机的影响、石油市场前景难卜的背景下尤其如此。鉴于这种形势,各大化工集团纷纷采取行动或制定计划,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调整。这些行动和计划主要包括两大内容:
其一,节制开支,缩减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道化学公司已经推迟了数项投资计划,并加强了对企业开支的控制;德国的赫希斯特公司已决定将它设在威斯巴登—胶片厂的职工裁减一千名;瑞士的西巴—盖吉公司决定实行职工自愿退休制度,并打算在今后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中将其在国内的二点五万名雇员裁减百分之十。
其二,修订经营方针,放弃一些原非本企业所长的“外围”生产活动,集中力量加强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德国的拜耳公司已宣布将其磁带生产出手转卖给巴斯夫公司;英国帝国化学公司把它经营亏损的化肥部卖给了芬兰的凯米拉公司;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也将其属下生产动物食品的子公司卖出。
此外,在美国和西欧化工市场需求欠旺的情况下,美、欧化工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近十几年来经济增长一直较快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许多国家的人均化工品消费量尚不及美国或西欧的一半,因而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去年在新加坡设立了亚洲总部,其目标是到一九九五年将公司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在其销售总额中的比重由目前的百分之八提高到百分之十五;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希望在今后十年内使其销售额中亚太地区所占的比重由目前的百分之六上升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美国杜邦公司为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市场,计划从现在起到二○○○年在新加坡投资五亿至十亿美元,而这还仅仅是在尼龙生产一个方面的投资。
但是,要使西方化学工业摆脱目前的颓势,这些措施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德国拜耳公司总裁赫尔曼·施特伦格预言:“一九九一年对我们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过的年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