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安徽古籍丛书》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7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安徽古籍丛书》读后
诸伟奇
安徽襟江带淮,古代名家辈出,著述如林,特别是先秦两汉时的老(子)、庄(子)、淮南(子),汉魏时的曹氏父子,宋代的朱熹,清代徽州朴学、桐城文章,在当时影响极大。据《皖人书录》统计,已刻和未刻的皖人古籍达1.7万余种,现在保存下来的将近4000种,与江(苏)、浙(江)两省同居全国各省区的前列。
1988年底,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经过充分论证,确定编纂、出版《安徽古籍丛书》。
读者欣喜地看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该丛书已出版了12部(14种),其中有:
《文学研究法》。钱基博评价该书“采摭极博而出之组织,有剖析、有结合,洞明得失,极有经纬。”将此书与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章炳麟《国故论衡》相并列,称为“有宗旨以自名学家,有条贯以启示途辙”的近代13种重要学术著作之一。
《方望溪遗集》、《望溪文集补遗》、刘声木《望溪文集再续补遗》、《三续补遗》及刘文典所藏《望溪手定文稿》诸书,共辑得方苞佚文106首,诗20首,断句二则,皆为《方苞集》(“沪古”版)所未收,对于全面研究方苞和桐城派乃至清初的政治、文化都大有价值。
包世臣的《小倦游阁集·说储》。前者以安徽省图书馆珍藏14卷清抄本为据,搜集《安吴四种》未收之诗文110余篇,后者以《国粹丛书》本为底本,并附有周济、沈钦韩批注等重要参考材料。
《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渊源考》收录桐城派及有关文学家1200余人,从记述师承关系入手,探索桐城文学的起源,研究桐城派的形成、发展和社会影响;《撰述考》著录桐城派作家、作品及版本、藏佚情况,共收书目4100余种。
《疑庵诗》是近代爱国诗人许承尧的诗集。钱仲联教授赞道:“此书联久思一读,今以八十老翁,得遂此愿,何快如之!”
另外,像“博采各注,自具炉捶”的《定本庄子故》(马其昶撰)、《张籍集注》、改编类为编年和增补佚文达13篇之多的《包拯集编年校补》、宋人罗愿所撰的训诂名著《尔雅翼》、《阮大铖戏曲四种》,赓扬桐城300年来人文之盛,意在考析两朝学术风趋及盛衰得失的《桐城耆旧传》(马其昶撰)、近代学者刘文典一生校理古籍的结晶——《三余札记》等都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不少书为学人多年求之而未得的珍品。
李一氓同志生前撰文说:“现在开始有一个好现象,安徽要编印新的《安徽丛书》。”台湾师大教授谢鸿轩来信:“故乡编印丛书,至为盛事。网罗收佚,校勘精严,尤为佩服!”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王国璠来信:“先贤遗书,赖此广泛流传。凡我皖人,同深欣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