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异口同声说“效益”——人大江苏代表团分组审议李鹏总理报告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9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异口同声说“效益”
  ——人大江苏代表团分组审议李鹏总理报告纪实
本报记者 凌志军
两天来,江苏代表团138名代表分组审议李鹏总理的报告,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一大热点。
“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少投入、多产出、速度不太高、效益比较好的路子。”陈焕友代表说:“李鹏总理在报告中多次强调,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完全正确的。”身为江苏省省长的陈焕友围绕“效益”问题,从江苏谈到全国,又从全国谈到江苏。他说:“现在看来,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量的要求固然不易,但真正难的是实现质的要求。从我们江苏来看,今后只要保持6%的增长速度,到1997年就可以提前翻两番。但是,要调整比例关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任务就艰巨、复杂得多了。”
吴镕代表说:“经济效益在我国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很紧迫的新问题。这是社会主义能不能显示优越性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领先了,现在不能在效益上打败仗。”
代表的讨论渐由认识转向如何行动的方面,分析也越来越具体。潘君拯代表是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他一开口便问道:“为什么经济效益总是上不去?我看一个原因是‘大锅饭’。国家财政那么紧,每年还要拿那么多钱保效益差的企业,不少效益差的企业亏了日子并不难过,有些企业亏损了还不停地发奖金,逢年过节发的东西多得冰箱都放不下,这状况不改变怎么行?”
吴镕代表接着说,我认为解决效益问题要软硬兼施。“硬件”是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进步等等,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软件”,也就是人的积极性。农村里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上来了,成果之大出人意料。可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向企业倾斜,一方面企业里的工人懒懒散散,把活让农民工去干。这样的状况不扭转,效益无从谈起,我们必须用思想激励、政策引导、利益分配等各种办法,去调动人的积极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