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今日兰考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29
第4版(要闻)
专栏:

  今日兰考一瞥
本报记者 贺海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从开封驱车前往兰考,一进入县境,只见泡桐成行,麦苗泛青,一片生机勃勃。在这1094平方公里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白茫茫的盐碱和高大的沙丘。
焦裕禄初到兰考是29年以前。据县委同志介绍,1962年全县生产的粮食只有1.9万吨,棉花15吨;工业产值更是微乎其微。焦裕禄面对这样一个穷县,呕心沥血设计出一幅治理兰考盐碱、风沙的蓝图。29年过去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艰苦奋斗,绘出了新的蓝图。土地经过引黄灌淤,彻底消灭了盐碱;过去数米甚至数十米高的沙丘基本铲平,实现了农桐间作和农田林网化。当年焦裕禄亲手栽的一棵泡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党的好干部,把这株泡桐取名为“焦桐”。
在兰考采访,当地政府提供了这样一个基本数字: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3.74亿元,较1962年增长了22.37倍;粮食总产达到了20.65万吨,比1962年增长9.87倍,其它如棉花、油料等增长的幅度也都很大。农民的人均收入,1962年只有30余元,如今已增加到370余元。通过农林间作,不仅治理了风沙,保护了农田,而且使林木积蓄量逐年增加,年采伐量已达到5万立方米。桐木不仅有多种用途,而且还可以出口。兰考不仅广植泡桐,而且也培植了大量的果树,去年仅苹果就产了9700吨,葡萄收获3200吨,这是历史上的兰考人民不敢想象的。
过去多少年的风沙灾害,使兰考人把树视为生命。有一位“槐花老人”,叫王心林,今年74岁,在60年代最困难的岁月,他以槐花代粮充饥,因此,人们称他为“槐花老人”。焦裕禄到兰考后,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目前他所在的这个地方,已成为一个小型林场,大小树木7000余株。他如今虽年过七旬,仍日夜守护着这片林场。
兰考由于自然条件差,给当地人民曾带来许多困难。过去能住上草房,吃上红薯就已经不容易了。因为穷,逃荒要饭,姑娘外嫁,光棍成群。如今呢?一切变了!用当地人风趣的语言来说:红薯变白馍,光棍娶媳妇,姑娘不外嫁,草屋变瓦屋。其实,兰考的变化又何止这些方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