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多党合作的生命力——部分政协委员谈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30
第1版(要闻)
专栏:1991:人大·政协盛会纪实

  多党合作的生命力
  ——部分政协委员谈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本报记者 张平力
这是一个有深刻含义的数字:最近一年多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或委托有关部门主持,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谈心会就有32次,平均每个月有两次之多。
政协,作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主要组织机构,这类会议就召开得更多了。
协商是重要的民主形式。正在召开的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谈起这个话题来充满激情。
从丰富的实践到正式文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而后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巩固和发展了。
委员们记忆犹新,前年初,邓小平同志提议,就民主党派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搞出一个方案来。去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开发表了。这是首次以独立的中共中央正式文件的形式对这一制度作了完整的规定。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全面地总结了建国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方面的经验和优良传统,着重强调了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明确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条理化,并充实了新的内涵。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葛志成,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近半个世纪的老教育家,感慨良多。他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方针,在50年代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80年代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90年代这项方针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相辅相成,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程说明,中国共产党选择政治制度,不仅把握住了与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的大方向,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建设民主政治。民建中央秘书长冯克煦说,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一个求大同存小异、集思广益的好制度,它的突出优点,一是适应国家的繁荣,一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的话代表了许多委员的心声。
日益生动的合作协商新局面
一些委员在讨论中还提到了这样的数字:这一年多,又有39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被聘为国家监察部和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特约检察员、监察员,又有7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走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岗位。8个民主党派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提供的重要咨询和建议,其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往年,参政有了更为畅通、更为广阔的渠道……
民主协商在最高层次上的发展,是最为委员们称道的。一些参加过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座谈的委员,看到中共中央《建议》中大段大段地吸收了他们的意见,感到无比欣慰。民革、民进、民盟的一些委员指着《建议》中关于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的一些章节说,这是吸收了我们的意见才改成了现在这样的表述。九三学社去年以来组织的大规模的科学咨询也获得了积极的成果。由周培源主席代表九三学社提交了《关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研究》报告,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批复了,并由国家计委负责组织国务院15个部门讨论实施方案。民革、民建、民盟、致公党、农工党、台盟、工商联,去年以来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参政实绩。正如民盟陈敏之委员所说,现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程度比过去深了,手段比过去多了,渠道比过去宽了。
这种参政意识正促使委员们带着更强的使命感来开好现在的大会。会议刚刚开了几天,委员们在讨论李鹏总理的报告时,已经就祖国的统一、发展科技和教育、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交了上百个建议和提案。
一位委员吟诵道:“参政议政喜空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