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搞活企业的一条新路——吉林团的人大代表谈发展企业集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30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搞活企业的一条新路
  ——吉林团的人大代表谈发展企业集团
本报记者 张书政
会场上十分活跃。来自吉林省的人大代表认真审议李鹏总理的报告,争先恐后地发言。
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何竹康兴奋地说:“我先开个头吧。我衷心赞成李总理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重大措施之一,是积极发展企业集团。对这一点,我们吉林省的同志体会很深。”
吉林省发展企业集团起步较早,并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全省已有企业联合体800多个,其中,企业集团和较大的联合体162个,科研生产联合体335个。重新安置职工10万余人,转移存量资产近6亿元,利用厂房、土地2808.5万平方米,挽救了一大批中小企业,也为一批大中型企业增添了活力。据统计,工业生产新增产值近28亿,新增利税7.4亿元。
来自一汽汽车集团、吉林化工集团和哈达铁合金集团等单位的代表耿昭杰、吴健民、薛广生等,都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说明李总理的报告对企业集团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
大家还对报告的有关部分提出修改建议。人大代表耿昭杰说:“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报告中应把企业集团的重要性适当阐述一下。还有,报告中应明确提出在政策、资金、进出口贸易、扩权等方面扶持企业集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队’。我还建议,报告中讲到要发展紧密型企业集团,这非常关键。但是,现在搞成这样一个集团,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主要因为体制上有障碍。所以,国家应抓紧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的改组和联合。”
人大代表、吉林省科委主任丁士晟说:“我建议报告中应加进注意吸收专业科研院、所参加企业集团的内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