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民主科学的决策——人大代表李伯溪介绍报告形成的一些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30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民主科学的决策
  ——人大代表李伯溪介绍报告形成的一些情况
本报记者 何伟
“李鹏总理的报告正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在京西宾馆,全国人大代表、经济专家李伯溪忙中抽闲,手持报告,与记者谈起了她的看法。
现任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部部长的李伯溪说:“我从本职工作的角度观察,李鹏总理的报告不仅是中国前10年改革开放的延伸,更是建立在坚实的分析预测基础之上的。它的提出,有大量的科学依据,是民主决策的结果。”
她说,报告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决策程序民主化方面。据她了解,报告起草之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期制定了本地区的规划,国务院各部门也作了本行业的十年规划和五年计划;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均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正是在这样广泛的基础上,形成了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报告草案。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还充分吸收了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的建议。如民盟和九三学社提出的《依靠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应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提高经济效益》等,广征博采,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报告的民主性。
“更明显的是,报告草案的制定除了采用常规方法,还运用了现代预测手段。这是决策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重要实践。”长期从事经济分析和预测研究的李伯溪谈锋甚健。她认为,报告涉及时间跨度较大,不但规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的发展速度,还规定了综合经济效益、国民收入分配、财政信贷等主要经济部门的指标,并指出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如此庞杂的综合性目标的制定,靠拍脑瓜想当然是不行的。除了经验,更用了大量的定量分析、经济模型研究、综合平衡等方法。
此外,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分析,工业普查、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及规模空前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使报告草案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报告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宏观战略决策的根本性变革。
她说,这次制定的五年计划,与以往有个明显的不同点。从十年规划着眼制定五年计划,这是第一次。这种兼顾中远期目标一致性的方法本身所包含的科学性,不言自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