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大禹的传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30
第3版(政法·社会·体育)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大禹的传人
舒绍裘 史俊 李敏芳
在中国,大禹的美名家喻户晓,关于他治水的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颂扬了一年又一年。如今,在鄱阳湖滨,信江两岸,人们又动情地称颂着一位禹的传人——为抵御洪涝灾害而奋不顾身的余干县古埠乡干港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旺。
在洪暴面前,李春旺犹如一匹黑色的骏马在苍穹下扬蹄格斗,矫健的身影在搏击中显出刚劲、不屈。请看一组镜头:镜头一,1987年7月4日凌晨,圩堤上传来“快倒圩了——”的惊呼声。“大家别慌,跟我来!”话音刚落,李春旺高大的身影旋即出现在泡泉边。他迅速指挥群众在泡泉周围筑起了三道防线,最内的一道,用400块红石堵口;第二道用草袋垒起土墙;最后一道筑起一条长1000米、高5米的围墙,土不易取怎么办?李春旺让妻子将自家的大门扛来用上,其他群众见状也从各自家里扛来了门板、树桩,由于措施得力及时,制止了泡泉的扩张,避免了一场即可冲毁5万亩良田的事故发生。镜头二,1988年6月的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春旺同村长划着一只小木船沿江巡堤,突然,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他们发现圩堤一处近200米的段面脱陂,疏松的泥土在浊浪的冲刷下像遇热的糖饴刷刷下坠……“快!你去叫人,我留下!”说罢,拿起船上备用的大锤和木桩飞身上岸。村长深知圩堤随时都有大面积塌方的可能,劝春旺不要去冒险,春旺双眼圆睁,“现在是什么时候,还不快去!”村长了解春旺的脾气,含着眼泪走了。待村长领着劳力赶到这里,春旺已在水里浸泡着硬是打了9根木桩,投下了数十块石头。到次日凌晨排除隐患时,村民们只见他们的支书又划着小船巡堤去了……镜头三,去年汛期,信江水位超出警戒线,村里许多人都在转移老人小孩和家产,当人们劝春旺尽快将8旬的老母亲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却说:“信江事大,自家事小,大伙要齐心抢险啊!”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干群齐心协力迎战洪峰,使信江圩堤固若金汤。
在水利工地上,李春旺就像一条忠实的“黄牛”,默默无闻地耕耘着。阴雨霏霏的三九天,李春旺只穿一件衬衣,胸口还敞着,担子压在肩头,脚下仍扇出一阵阵疾风。如今的干港村民们从他们的支书身上似乎寻觅到了一种力量,尽管那是无形的,他们无法用言词表达出来,但那闪光的力量却如强大的磁场,牢牢地攫住了他们的心。每年,干港村总要在圩堤现场表彰会上,捧回“英勇善战,全团第一”的烫金锦旗。去年冬天,望着两个多月未回家门、胡子拉碴的丈夫,妻子嗔怪道:“春旺呵春旺,你这个水利迷,怎么连自己40岁生日也忘了。”春旺风趣地说:“我这不是回来了嘛!”
在建电站的日日夜夜,李春旺又如一盏永不熄灭的蜡烛,映照着干港村的山山水水。为了建站筹措资金,他将妻子含辛茹苦养了一年的3头肥猪卖了,第一个将1500元垫上。数九寒天,李春旺第一个爬上电杆接线,“哗啦”一声响,只见他脚下一滑,差点从几十米高的地方摔落下来。李春旺毫无惧色,坚持在风雪中领头在3公里地段竖起了32根电线杆,全部拉线完工。1985年10月,干港村终于建起了装机容量为130千瓦的电站,拥有了洪涝灾害的新的“克星”。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20万公斤,较1980年翻了一番多,年人均收入超过700元,名列全县村级首位。
昔日“十年九灾”的干港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旱涝保收”的富裕文明村。1989年10月,国务院、国家防汛指挥部授予李春旺为“全国抗洪模范”。李春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地、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李春旺自豪地说:“我从小就崇拜为民治水的大禹,我愿做一辈子大禹的传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