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开拓新领域 提出新学说 攻克大难题 老一代学部委员贡献巨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开拓新领域 提出新学说 攻克大难题
老一代学部委员贡献巨大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实习生郎国华、记者陈金武)在中科院学部委员增选工作结束之际,人们更加怀念老一代学部委员。这些学界前驱,不仅开拓了我国许多学科新领域,提出了不少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攻克许多重大科技难题、培养人才方面,也做出了令世人永远难忘的杰出贡献。
我国能够形成今天这样学科齐全、布局合理的科技体系,就是在建国初期上百位杰出科学家的组织、领导下不断开拓的。在数学领域,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冯康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气科学、资源综合考察在我国的开展,竺可桢是“一代宗师”;我国对现代力学的研究,其重要奠基人是李四光、钱学森、钱伟长;我国物理学、核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严济慈、钱三强等的贡献是巨大的;量子化学、物理化学等近代化学研究在我国的崛起,唐敖庆、卢嘉锡等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我国天文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也凝聚了学部委员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不仅如此,在许多重大学科领域,他们还取得了具有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吴仲华提出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为设计现代高性能的叶轮机械提供了理论基础,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冯德培在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方面,曾有被称为“冯氏效应”的发现;邹承鲁提出的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定量关系式和确定必需基团数目的方法,被称为“邹氏方法”;吴文俊对拓扑学的研究,曾首创了“吴公式”,他近年来创造的数学机械化与证明理论,又以“吴方法”著称于世。王应睐、汪猷主持的对牛胰岛素结晶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王德宝领导的全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成功,使我国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以中国姓氏命名、领先于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仅仅是缀满华夏大地的部分智慧之果。在解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许多重大领域的技术难关上,学术前辈们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李四光等领导的石油勘探研究,使我国甩掉了“贫油”帽子;令世界为之震惊的“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就是在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于敏等学部委员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在王大珩的领导下,我国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光学测量仪器,为导弹和卫星发射的跟踪测量提供了重要技术保证;作为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慈云桂为“银河”亿次计算机的研制做出贡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机的国家之一;涂光炽提出的层控矿床理论以及一整套的地球化学方法,加快了我国对一些特大型金属矿床的勘探和发现;茅以升、李国豪等开创的桥梁力学,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在我国成为现实;马世骏领导下的生态学研究,在我国消灭了对农业危害甚烈的蝗虫灾害……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那些杰出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老一辈学部委员还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人已成为我国许多领域的中流砥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