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在祖国最年轻的土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祖国最年轻的土地上
王红云
这里的一切都是年轻的。
这一幢幢青灰色的楼房是年轻的。这一条条宽畅、平坦的柏油路是年轻的。这高大的通讯中心、别致新颖的电视转播台是年轻的。这占地294.4亩的油、汽、水综合处理站是年轻的——它们都是近几年才相继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脚下这片黄褐色的土地,也很年轻。
它只有十几岁的年龄。它是从1975年至1983年间,由黄河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的。在这黄河流入渤海的入口处,每年大约有11亿至12亿立方米的泥沙沉淀,年复一年,便淤积成了这片土地。它位于原来一个孤岛的东面,因此得名孤东。1984年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这块祖国最年轻的土地,像一颗刚刚从硬壳的柔软肉体里剥落出来的珍珠,身上的潮气还未干,便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地闪动着璀璨的斑斓。从1984年2月在孤东打下的第一口油井开始,至今这里已打有油水井1700口,每年产油500万吨。在短短的几年间,共开采原油2300万吨,为国家积累了十几亿的财富。
这些数字是财富的记录,也是工人们汗水和心血的凝聚。几年前,当第一批石油工人踏上这块土地时,迎候他们的是一阵阵侵面的风沙,一潭潭苦涩的积水,一片片寒风中瑟瑟抖动的荒草。“四两馒头二两土,夏热冬寒毛毡屋。”“下雨孤东水没膝,百吨机械靠人扛”,“盐碱滩地掘井难,一滴石油两滴汗”。然而,就在这片荒凉的滩涂上,生长出了现代化采油区所拥有的一切。
“是谁把城市美丽的一角,搬到黄河入海口?”难怪诗人来到这里,诗情如大潮奔涌。
神奇的创造总是同无私的奉献紧紧相连,在孤东也不例外。“献了父母献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这两句在全国石油工人中广为流传的话,也是孤东石油工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然而,采油厂一位40多岁的领导干部微笑着说:“近年来,我们厂的工人既讲奉献,也讲索取,而且索取的还挺狠哩!”我大惑不解,这位领导便给我讲开了。在孤东,人们白天抓石油,晚上抓学习,参加各类培训班成了工人们工余的主要生活内容。青年工人在学,中年工人在学,老工人也在学。一年360天没有节假日。因为他们不满足能够握刹把子,而且要用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孤东采油厂老中青工人的文化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听到这里,我会心地笑了:原来,工人们在向科学的宝库索取,这种索取还是为了更好地奉献!
在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上,成长着一批批最年轻的小主人。
对于子女,从厂领导到每一个普通家长,都不再把他们看成个人的财产。他们说:“孤东的未来靠新的一代,新的一代能不能接好班,又取决于是否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是否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一座座童话般美丽幽雅的新屋里,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唱歌、跳舞、弹电子琴,他们的父母每个月只需付几元钱,便可放心地把宝宝们放在这里,其他用费都有补贴。这就是孤东采油厂的幼儿园。离幼儿园不远处的一座学校里,600多名孩子在这里就读。他们除接受良好的教育外,每天上午十点还享受一顿品种多、花样新的加餐。为了打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小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电脑。一台台电脑使童心在这里绽开了智慧的花蕾。这恐怕连许多大城市也比不上。
孤东,连结着石油工人深深的爱恋,连结着大河上下各行各业同胞的仰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四通八达的输油管道连结着祖国城乡的血脉。古老孕育出年轻,年轻又滋润着古老。
哦,孤东不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