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西台村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4
第4版(要闻)
专栏:

  西台村的变迁
本报记者 魏亚玲
 西台村地处胶东半岛的龙口市诸由观镇。这个只有160户、700多人、900多亩地的村子,短短几年成为龙口市的首富村,连续两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去年实现利税1210万元。
 
西台村的群众不会忘记,是村党支部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致富路。1976年,年仅26岁的王景胜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人均分配只有100元左右,连糊口都难。王景胜和党支部一班人下定决心要改变穷困面貌。他们走出去开阔视野,寻求办法,陆续在村里建起了石棉、塑料等4个小厂。到1982年,全村不仅还清了外债,人均分配也增加到300多元。
1983年,王景胜有了新的打算:拆掉4个小厂建大厂。原来,他调查发现,市场对印染品的需求很迫切,于是决定改建村印染厂。由于资金有限,他们从几千公里外购买了一条旧的军用印染生产线,用蚂蚁搬家的办法将设备拉回村,又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苦战了1年半,一座占地1.87万平方米、年产能力为2500万米的现代化印染厂—─烟台新华印染厂建成了。这厂1985年5月正式投产,当年染布900万米,质量上乘,畅销各地,利润年年增加。
为了改变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西台村又陆续投资300多万元上了两条新的生产线,花色品种扩展到4大系列1000多个,深受消费者欢迎,不仅畅销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苏联、泰国、苏丹、蒙古等国。几年来,该厂产值、税利分别以40%和24%的速度递增,跃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王景胜和他的伙伴们并不沾沾自喜。他们深深感到,有了好的设备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但没有好的管理方法也难收到好的经济效益。为此,王景胜研究了国内外各种管理经验,根据农民的特点,写出2000多条的管理条文,经全厂职工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从厂长到门卫,谁犯什么错误,该受什么处罚,对号入座,简便易行。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来,工厂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年年增长。工人们形象地说,我们各方面的节奏都在加快,过去是3步跨两米,现在是两步跨3米,真正体会到了时间就是金钱。
西台村把农业生产纳入企业化管理,组建了农业车间,统一耕种,农业工人的工资比工人工资还要高。自1983年以来,村里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购置各种农机具170多台(套),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西台村现已成为诸由观镇的科学种田试验场。
经过村民们的艰苦奋斗,全村有固定财产4200万元,公共积累4800万元,为兴办公共福利事业创造了条件。村里陆续建起了幼儿园、敬老院、医院、图书室、俱乐部和党员之家、青年之家。老人有了养老保险,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抓得很紧,涌现出不少文明标兵、劳动模范和五好家庭。(附图片)
上图:烟台新华印染厂整理车间工人在工作。
下图:烟台新华印染厂鸟瞰。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