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经济学家三人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4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经济学家三人谈
本报记者 张平力
政协委员中的三位经济学家,在听取李鹏总理所作的报告之后,就“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大题目进行了专题讨论。
这三位委员是:巫宝三—─86岁,民进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教授(简称“巫”);滕茂桐—─76岁,民进中央委员,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教授(简称“滕”);熊性美—─66岁,民进中央委员,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简称“熊”)。
巫: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我看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给它们创造一个成长、发育的外部环境。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得好不好,主要看是否能让大中型企业活跃起来,成为国民经济中效益最高、技术进步最快、竞争力最强的骨干部分。
熊:我同意这种看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就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间关系的规律,没有市场,商品经济就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市场活动有它有序的一面,也有无序的一面,计划经济的职责之一就是控制其无序,发扬其有序,让有序的市场力量把效益最好的企业推上来。效益好的企业站起来,就能通过多种方式把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带起来。
滕:我认为,价格的扭曲是造成某些大中型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扭曲的价格条件下,企业不能按价值规律组织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它的视线只能盯在补贴上,不能盯在市场上。今后进行价格体制改革,是否可针对这种状况选择出台方向和政策,逐步关闭补贴渠道,为大中型企业敞开走向市场的大门;与此同时,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卸去企业沉重的负担……
巫:我认为,搞活大中型企业,有慢变因素和快变因素两种。慢变因素是指企业的体制环境,带有全局性;快变因素,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属于微观范围,有可能成为大中型企业搞活的初始条件。大中型企业不能等待新体制形成之后再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是没有优化再造以创造高效益的机会。李鹏总理在报告中强调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另外,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有多种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企业家。要保证企业家获得应有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的这个管理层次真正形成并发挥作用。
滕:搞活大中型企业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例如,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企业投资能力的扩大与约束……借开政协会这个机会,咱们多想些主意出来。
巫、熊:对,这个话题咱们放不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