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念白字”种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3
第8版(副刊)
专栏:

  “念白字”种种
晓弈
念字念错了音,叫念白字。记得上大学时,教古文字课的老师上台第一课,就讲了个故事:一个在城里上了几年学的先生,因故闲居乡中,终日无事。一天,找到当地小学校长,想在学堂里谋几节课教教。校长问他,认得字么?此公自然有些愤慨,不认得字敢来找书教吗?校长便从容拿过纸笔,写出三个字:钖荼壶。此公不屑地曼声答道:锡茶壶。一语既出,当即被另请高就。
数年前,电视台组织青年知识大奖赛,这种形式既是国内首次,竞赛题目也出得不错,尤其是选手们表现出色,因此影响很大,到决赛一场,收视率大概不在《霍元甲》之下。一路精彩,心中暗暗叫好。不料临近结尾,主持人突然念出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念成了散)”,令人扼腕!令人跌足!顿时,一腔欢喜烟消云散。
从此看电视必挑剔。一个健壮的汉子把衣服脱了一件又一件,直至胸、肩、臂肌肉轮廓毕现,手握鎯头、钢钎,奋力开凿。画外音:“开拓奋进,锲(念成了契)而不舍!……”这大概是家著名大公司的看家产品,广告锲而不舍地在黄金时间播了很长一段日子。每天摇头叹气,只恨不能直接挂电话去抗议他们误人子弟。妻子终于忍不住说了,“人家电视台编辑都没有计较,你认的哪门子真?”
我虽然想躲避白字的麻烦,它却还是要来麻烦你。中国人又有个习惯,凡不认识的字,就读那一半。把人名读错的比比皆是。仅我知道的就有两例:中国文学研究所前所长沙汀,大家都叫沙丁;鲁研专家王士菁,许多人叫他王士青。好在名字只是符号,像12345一样,马虎点没关系。
把这事说给朋友们听,大家仍笑我,说:“不定有些字就这么约定俗成,变白为不白了。”这回更觉得没意思起来。但细想想,居然也有道理,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古典文学,碰到一些通假字的训诂时,干脆给学生说白了,就是古人写了别字,因作者是权威,文章成了典范,后人也只好认了。以电视传播之广泛,文学所地位之崇高,白之为不白,宁有日乎?不过真有那一天,究竟是谁没意思:我,念白字的人,还是汉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