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重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8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重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季崇威
一、我国对外开放在八十年代迈出了重大步伐
中国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在整个80年代,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使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的交换与分工,逐渐向开放型经济发展。从1980年至199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由381.4亿美元增加到1154.3亿美元,增加了2倍多。据粗略测算,我国近年来的工农业产值中,约有20%是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的依存度由1978年的9.9%,提高到1990年的30.9%,超过了印度、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的扩大,正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显著的标志。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到1990年底,我国利用多种方式,累计利用的外资约达700亿美元。随着外资的进入,还带来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开拓了产品外销的渠道,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起了重大作用。80年代,我国通过技术转让,进口先进设备,合作生产,合作研究,合作设计,聘请专家、咨询顾问,派人出国考察研修,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进吸收了大量的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各主要产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国际的差距缩小,有的已达到80年代的水平。
1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和领域逐步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梯度对外开放格局,创建了比较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对外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开展了与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开展了中外人员和科学、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交流,发展了国际旅游事业。10多年来,我国开拓了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以及对外投资办企业等新的领域。我国派出了大批学者、专家、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政府人员赴外国访问、考察、实习和参加各种会议,派出了10多万名留学生赴国外留学或研修。这些频繁而深入的中外接触交流活动,不仅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也使中国人民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真实情况及其变化,吸收了各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经验,对我国进行体制改革和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参考。所有这些活动对促进我国各个领域的进步都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外开放,增进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对内地的了解,增强了大陆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中英政府、中葡政府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能够顺利执行,香港、澳门即将顺利回归祖国。在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台湾同胞近三年来回大陆探亲访问的人数近200万人次,1990年海峡两岸贸易额达40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办企业的规模达10多亿美元,通邮、通航、通商和文化、学术、体育、艺术交流都出现了好势头,促进着中国的统一大业。
10年实践的丰硕成果,证明了我国采取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对外开放已成为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国策,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前进潮流。
    二、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核心问题
10多年来,我国对外经贸工作在数量和速度上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是,就像我国整个经济中存在的缺陷一样,经济效益较低,也是对外经贸活动中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
从外贸来看,10年来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直线上升,超过了国内物价的涨幅。许多过去盈利的出口商品,逐渐变为亏损。汇率虽经几次调整,仍赶不上出口成本的上升。有些出口商品的质量,比过去不但没有改进,反而下降。单位出口产品的换汇额一般都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为低,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国际市场。有些高亏商品,长期靠吃大锅饭出口。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虽然已从初级产品为主改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仍属于以轻纺工业产品、矿物燃料、食品、农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序列,轻纺产品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档次和附加价值较低,在国际竞争中以廉价取胜,创汇额不高。在进口方面,10多年来我国曾三次重复出现经济过热——进口失控——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被动调整的恶性循环,盲目、重复进口了大量成套设备和生产线,消化吸收和利用率甚差。许多国内已能生产或并非正常需要的消费品,如卷烟、洋酒、饮料、化妆品、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小汽车等大量进口屡禁不止,不仅浪费掉巨额外汇,有的甚至冲击、摧残了民族工业。在利用外资方面,有些借债举办的项目,经济效益不好,还本付息发生困难。在已经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效益虽然较好,但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先天不足或经营不善而陷于亏损。在国外承包工程和投资办企业中,经济效益差的也不少。上述种种事实说明,现阶段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基本上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追求数量、速度,忽视了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的是由于体制不合理,政策失误和宏观管理调控跟不上;有的则是长期存在的生产结构性问题。但不管什么原因,这种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如再继续下去,不但难以适应国际竞争愈趋激烈的外部国际环境,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也难以承受。对于某些部门和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好坏,已影响它们在国际竞争中的兴衰存亡。对各项外经贸工作来说,经济效益好坏,则是关系到它们进一步发展还是萎缩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对外经贸工作今后必须走集约化道路
李鹏总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按照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今后10年要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大功夫。”在对外经贸领域中,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价值总量的学说,揭示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比较利益,从而增加一国的价值量。所以,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任务,除了在使用价值形态上的交换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分工和进出口商品的交换,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劳动,增加本国的价值总量(社会财富),以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应当指出,对外贸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外贸活动是在国际之间进行的,它与国内贸易不同,宏观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富的增加或流失。所以,必须在以保证提高出口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供求情况、汇率和行情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激烈,受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影响极大,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问题都比较复杂。因此,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对外经贸的经营指导思想上来一个根本变化,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的战略性转变。集约化经营的实质和核心是提高对外经贸的宏观经济效益问题,即不仅要考虑进出口商品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进出口商品的社会机会成本,考虑商品进出口后对国内生产、投资、消费以及市场、物价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外贸企业本身的盈利,更要考虑商品进出口在国民经济中所产生的正负面宏观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微观经济效益一定要服从宏观经济效益。例如国家限量或限价出口的商品,如果个别企业私自超量或 任意降价外销,就会引起国外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甚至被外国以反倾销法惩处而使该商品不能出口。所以,对外经贸集约化是需要通过国家对对外经贸活动实行有效的调控和对外经贸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的。两者的共同任务,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单位出口产品换汇额和降低出口换汇成本,以较少或最少的出口贸易量换回较多或最多的进口价值量;同时力争以最少的外汇换回最多的使用价值,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利益,充分发挥对外经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值作用。
总结80年代我国对外经贸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我国对外经贸工作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上都要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为此:
第一,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涉外经贸活动进行有效的宏观组织管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协调,联合对外。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要通过汇率、税率、信贷、利率等杠杆和许可证、配额等管理手段,发挥对外贸、外资的导向和调控作用,避免宏观上的失误和失控。在体制上要把必要的集中统一、严格要求与适当的分散放权、灵活机动恰当地结合起来。特别要贯彻上层建筑为基层企业服务的方针,照顾到国际惯例和对外竞争的需要,放开束缚企业从事国际业务活动的手脚(如简化审批业务人员出国的手续,等等),使企业能在统一政策的指导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下,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活力,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二,我国外贸管理体制今年正在实行进一步改革,消除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积弊,创造各地区间企业平等的竞争条件;促使所有生产和外贸企业努力走上集约化经营的轨道;逐步做到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这是对每个企业的严峻考验。所有企业都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闯过这一关,更上一层楼。
第三,出口生产企业今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要素与产业基础,利用国内国际的资源配置与转换机制,将熟练劳动与技术知识要素更密集地凝结到各类出口商品之中。要把“质量、品种、效益”放在第一位。要经常搜集国外信息,根据用户的需要,及时改进产品设计,增加品种款式,以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先进标准为依据,不断提高质量、档次,降低成本,卖到好价。应当强调,出口商品质量的好坏,体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要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与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内在与外在质量,同时还要改进商品的包装、运输、商检,搞好售前售后服务工作,才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参加到国际分工的新格局中去。
第四,外贸企业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特别要扩大与我国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的贸易关系。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工作,充分收集和利用信息资源,预测各类商品市场的供需容量变化及价格趋势,选用最佳的国际销售策略和手段,采取适应消费者心理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以优良的品质、周到的服务和及时交货等办法,提高中国货的信誉,改变中国出口商品过去单纯以廉价取胜的状况。在进口工作中,要从国内建设的需要与节约外汇支出出发,精打细算,确保重要物资的进口,力争以最少的外汇(或易货商品)去进口我国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物资,支持生产建设和科技进步。还要以贸为主,进出结合,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第五,外汇管理和金融系统则要通过对外汇货币的收付、使用、储存、转换、调剂等业务,积极支持发展外贸和利用外资工作,加速资金周转,使国家外汇资金得到最有效的运用。要努力减少外汇风险,保证贸易、投资用汇的安全,获取较好的金融盈利。
第六,在利用外资方面,各级政府要改变热衷于新建开发区、上新项目、追求吸收外商投资的签约数量等倾向,而把主要力量用于认真改善现有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老市区、老企业,吸收外资进行嫁接式的改造。要扎实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切实帮助已办的外商投资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改进经营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存在问题较多或有违法行为的外资企业,要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兴办中外合资企业,需要大量人民币配套资金,还要配备具有专业生产和国际贸易金融知识及一定政策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所以,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上,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择优审批,宁缺毋滥。不宜用普遍号召去提倡或颁发指标给下级施加压力,以免造成工作中的盲目性和损失。对借外资负债经营,更要慎重。一定要从宏观上选准投资方向,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分析,使预测的经济收益和偿债能力切实可靠。要建立严格的偿债责任制,保证能按期偿还。
提高对外经贸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关键,是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此,在对外经贸系统内,应当建立特别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甄选等人事管理制度,大力培养锻炼出一支高素质的、政治和业务上都能过得硬的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