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新星”王寿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9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新星”王寿昌
张若愚
朝气蓬勃的称号,老气横秋的名字。
然而,周围许多人都说他“一帆风顺”,在人生的道路上,从来还没有遭受过波折与坎坷。这话不假。
1974年3月,只有17岁的王寿昌,一参加工作就被遴选为工人队伍中的“先锋”——到了平顶山矿务局一矿井下开拓队,当上一名煤炭采掘工。两个多月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便被提拔为开拓队长。又过了两年,“四害”覆亡,他以工代干调入一矿行政科工作。1983年8月,又被任命为平顶山矿务局第一招待所所长。进入羊年,他正好36岁,刚刚“三轮”,已经是副处级干部了。在短短的七八年间,他为这个集体赢来了一系列桂冠:1985年以来,它蝉联市级“双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服务达标优胜单位,最后晋升为河南省的文明单位,同时有20人荣膺最佳服务员称号。而他本人,则连续被评为市级十大服务新星之一、青年企业管理能手、青年企业家……
的确,他够顺的。不过,“一帆风顺”的评语并非100%的褒奖,艳羡中似乎流露出某种心理上的倾斜。
不错,他的成功在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为他的前进铺设了一条坦途。就说他们招待所吧,有人屈指算过,打从1960年开始营业起,到王寿昌已是第19任所长了。换言之,每一年零四个月,就要换一届领导。而王寿昌届满平均“任龄”时,却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于是,在全矿务局下属几十个单位中,他们顺应潮流率先集体承包了这个每月亏损数千元的招待所,不久便扭亏增盈,除纳税留成,每年向矿务局上交近10万元。
有人说,王寿昌是个幸运儿。他碰上了好时代,又呆在一个好单位——平顶山矿务局。党委书记陈兆华是全国先进政治思想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矿务局长梁尤平系“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珠联璧合,团结一致,还能不造就一批优秀团体和先进个人吗?是的,大的政治气候,小的生存环境,为王寿昌的成长提供了温床。那么,人们所企盼的不正是这样的团结稳定的格局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住进这家招待所,并在百余名职工中很快注意到他。每天早上7点,他就出现在招待所,直到晚上9点以后才离去,接待旅客,迎来送往,甚至拎包送站,修理线路,通下水道,没他不干的。就像听一遍他那老气横秋的名字很快就能记住一样,见过一面你就忘不了他。我从服务员那里知道这位“勤杂工”竟是拥有那么多光荣称号的所长后,于是,便有意识多接触他。我们很快就相熟了。
他干的是“招待十六方”的工作,能把文明礼貌用语讲得流水般亲切熟练,为人也随和,而他对我所能讲的,几乎离不开他那干巴巴的工作总结——这些文件我早看过了。当然,领导从我做起,严格规章制度,赏罚分明……是成功不可或缺的,然而,我还想了解这一切的另一侧面,窥视一下他的日常生活。于是,一个晚饭后,我提出要去他家坐坐,看看他9岁的独生女儿和一个普通工人的妻子。他有些不安,劝我改天去,好有个准备。我说勿须,清茶一杯足矣。
果然是清茶一杯。
完全是为了他一个人,把这个温馨的小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打乱了。小女儿原在附近学校读书,可他中午常常不能回家做饭,招待所食堂又规定不准亲属就餐,最后只好到姥姥家去上学。这样一来,小姨每天老早就得来把她接走,妻子收拾完家务,早点就在上班途中草草解决,午饭时间短,就在食堂对付,晚餐又忙着赶到姥姥家,接回孩子……。我走进窗明几净的灶间审视着,条件很不错,煤气管道,水电设施齐全。这里应该是家庭的温馨之源,随着主妇的刀勺乒乓,锅灶油爆时哧哧啦啦的响声过后,热气腾腾的饭菜上了桌,一家人便立刻笼罩在幸福而温暖的氛围之中。然而,我所看到的却是毫无生气的冷锅凉灶,食橱里只有一袋打开了的快餐面和两疙瘩蔫巴咸菜……我的眼眶禁不住有些发潮,再看王寿昌也是如此。和他一样,他的妻子也不善言辞,面对这种场面,她的眼泪直打转儿,瞬间过后,回身从柜子里取出一瓶“五粮液”,说:“你们喝一杯吧!”我擎起高脚杯,向身体单薄的女主人表示了谢意,一仰脖儿咽下,立即便觉胸中涌上一股热流。
伟大的时代和良好的环境,为英雄提供了用武之地,但并不能把每一个人都造就成英雄。在前进的道路上,首先不是撷取与收获,而是付出,这付出也许鲜为人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