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科学社会主义在无锡农村的伟大实践——江苏省无锡农村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2
第6版(理论)
专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科学社会主义在无锡农村的伟大实践
——江苏省无锡农村的调查
中共江苏无锡市委宣传部 宗菊如 黄胜平
我们在无锡农村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走访了一些企业、村镇和家庭,给我们一个深刻印象是:社会主义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的实践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整个农村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令人无比兴奋。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无锡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至1990年底,全市农村有85.8%劳动力已经向非农领域转移。这种转移是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的。这种转移又是依靠集体经济的实力,在稳定农业的前提下实现的。至今,土地不再是农民生活唯一的来源。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农业经营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劳动时间的分配出现新的安排。农业的单位投工量锐减。据全市11个农村调查点统计,每亩小麦只需10个工日,水稻为15个工日,不足原来的30%。改革后的无锡农村形势表明,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方法正在逐步被机械和科学种田所代替。全市大部分农村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89年,农村已拥有的亩均农机总动力为0.79千瓦。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做到耕翻、灌溉、脱粒、粮食和饲料加工机械化,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的格局正在形成中,昔日小规模、低效益的农业正逐步为适度的规模经营所替代。其中,无锡县已列入国家级农业现代化试点。
由于无锡乡镇工业逐步取代了农业的主体经济地位,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它能够负起稳定农业、建设农业的责任。它的利润补贴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依靠。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乡镇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支援农业的资金达4.5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农业投入的3.86倍。虽然近几年全市农村耕地减少24万亩,但由于乡镇工业为农业提供了逐步增多的资金,使农业没有萎缩,多种经营有所突破,粮食年总产稳定增长,并超额完成了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我们高兴地看到,无锡农村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农村基本实现工业化,逐步向农村城市化发展
无锡乡镇工业产值,1978年只有10亿多元,1990年已达245.62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94%。1989年乡镇工业上交的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8%,外贸供货总额占到全市的34%。前几年讲乡镇企业是“半壁江山”,现在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多年来,无锡农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60∶40转化为1989年的27∶73。从价值形态上看,国民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25∶57∶18转变为1989年的16∶68∶16;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16∶84转变为1989年的94.2∶5.8,工业产值上升了70多个百分点。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物资总量的明显增加。1988年末,全市乡镇企业平均占有资产已达78.21万元,是1978年的8.97倍。1990年全市城乡资产总量达240亿元。可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无锡农村经济实力大增。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3页)现在,社会主义形象牢牢地树立在无锡农民心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无锡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其基本特点是: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同步进行,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路子。通过农村工业的建立联结起来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无锡地区已呈现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新局面。目前,无锡市1.2万多个乡镇企业中,有2/3左右的乡镇企业已同城市大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无锡市48家城市企业集团联结了其所属的江阴、宜兴、无锡三县(市)和无锡市郊区、马山区成千上万个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至今,无锡地区城乡密集,小城镇星罗棋布,公路、航道密布,交通便利,城镇乡网络已基本形成。十多年来,无锡市124个小城镇建成面积由99.2平方公里扩大到248平方公里。一个集区域性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于一身的现代化农村小城镇群,在无锡农村悄然崛起,城乡的差异迅速缩小。以工农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大关的经济魁首无锡县为例,该县103万人口,有1/4居住在小城镇内,近一半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镇区的工厂、公司、商店、农贸市场、银行鳞次栉比,公共设施包括文化设施及公共福利设施日趋齐全,各乡镇建造了敬老院、文化中心、农民公园,全县有35个乡镇基本上都可以与市区和全国城市甚至国外直拨电话。
无锡农村城市化道路避免了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痛苦历程,如农民贫困破产、城市恶性膨胀等弊端和祸患,而且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促使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成,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促使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日益缩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设想“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的科学预言如今在无锡农村已具雏形。
三、无锡农村建设与改革的几点启示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道路。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无锡农村的干部和群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40多年来,无锡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制形式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无锡农村经济有乡(镇)、村、组、户、联合体5种,但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乡(镇)、村两个层次的集体经济。到1990年末,在无锡农村8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中,乡镇集体企业所有的财产占93.25%,个体经济仅占3%。集体经济不论是绝对数值,还是增长速度,都处于优势地位。只占很少比重的联户办和个体办企业,大多也依附于乡镇企业,成为集体经济的补充。乡镇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的发展,促使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集体经济转化,加强了乡镇经济的公有制地位,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在农村的阵地,并日益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公有制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发展壮大后,它理所当然地要负起装备农业、改造农业的使命。10多年来,乡镇工业拿出10.23亿元来反哺农业,这一笔资金占乡镇工业利税总额的14.15%,它主要用于贴补农副产品、农用生产资料的差价,购置农用机械,改善农田基本设施以及推广农业科技等,从而逐步形成了农业投入的积累机制,保证了农业建立“自我造血功能”,强化了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公有制不仅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而且有利于实现以工建镇,以工养文,以工养教,以工养医,以工养武等等。总之,由于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乡镇工业作依托,农村各行各业,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交通运输、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征兵服役、人民武装、民政优抚、农民住宅,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基本福利事业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
无锡地区人多地少,以非耕地经营为突破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依靠农业的集体积累发展乡镇工业,农村主体产业实现了由农业到工业的历史性转变。现在,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要场所、国家和地方财政增长的主要来源。10多年来,无锡农村产业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配套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新格局。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使长期在自给半自给轨道上运行的无锡农村经济步入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轨道。无锡农村突破了原有所有制结构和行政区划的界限,跨地区、分层次经济联合,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使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组合,高效增殖。公有制为特征的乡镇工业可以使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顺畅地协调和迅速地集中,从而使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变为可能。由于集体经济的调整和配置,农村经济内部产业分工日趋合理,农村工业相对稳定,这使各行各业各得其所。这是在以家庭经济和私营经济为基础的其他经济形式内部是不可能完成的。
——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设施,往往由于无资金来源而无法兴建,而现在农村的主体产业由集体工业代替了集体农业,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无锡市所属的一般乡镇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幼儿园、中小学为主体的青少年教育阵地,以文化中心(站)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乡镇电视、报纸为主体的宣传舆论阵地。各县(市)先后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78个乡镇建立了文化中心,并兴建了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无锡农村还普遍创办乡镇党校,作为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此外还举办经常性的时事政策讲习班、后备干部训练班和共青团、妇联、民兵以及其他人员的培训班等,以充分发挥党校社会主义教育阵地的作用。农村干部和农民虽然住在农村,但享受了现代精神文明,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熏陶,促进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特征的乡镇企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它犹如一座大学校,广大农民在这里学政治、学经济、学科技、学文化,造就了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一大批社会主义的乡镇企业家脱颖而出。他们改变传统的农民形象,在生活方式、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
(2)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过程中,无锡农村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否则,是办不到的。无锡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六五”期间,无锡农村乡村两级创造的国民收入为59亿元,其中上交国家税收22.5亿元,支付职工工资14.5亿元,为集体提供各种积累22亿元,积累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37.6%。集体所有制经济有较高的积累,使各县(市)、乡镇政府能对自己区域内不平衡的经济状况进行调节和控制。先富起来的单位采取挂钩方式,对经济薄弱的乡村或贫困户进行支援,并帮助他们开发资源,发展生产。宜兴市从1984年开始对11个工业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乡镇,400个工业产值不满100万的行政村进行重点扶持。至1989年底,这一批原来经济薄弱的乡(镇)村固定资产原值已达到11813万元,比1983年递增了478.22%。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自己也富在其中。在无锡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既允许有富裕差别,又注意防止过分悬殊,没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干部群众说:在这里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而是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一起前进。
经过4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10年改革,无锡农民总收入共77.53亿元,农民收入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1990年,无锡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为171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0元。1989年,无锡〔一市三县(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490元,城市为5000元,提前10年基本实现了人均800—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至今,无锡农村大多数人的生活开始向小康型转变。虽然农村的劳动条件与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总的讲与城市还有一定距离,但无锡农村的相当一部分乡镇与城市已无大的区别,农民的收入与实物消费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水平,住房面积大大超过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
我们在江阴市华野镇华西村,看到农民享有“六有六不”的生活条件。“六有”是:小有教(从托儿所、幼儿园到中学集体提供学费)、老有靠(退休养老金)、房有包(农民集体承包建筑)、病有报(定额报销、工伤全报)、购有商(村中有商业大楼)、观有场(有影剧院、书场、灯光球场);“六不”是:吃粮不用挑(口粮有集体派专人用车送到户)、用水不用吊(自来水)、煮饭不用草(液化气)、便桶不用倒(抽水马桶)、洗澡不用烧(热水有管道送到户)、通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来参观的中外客人,称赞该村为“村庄里的都市”。乡亲们说是“社会主义幸福村”。像华西这样的幸福村,在无锡农村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个幸福乡、村的一个缩影。
共同富裕,绝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在过去的10多年中,无锡农村较早打破了分配中存在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在农业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乡镇企业中实施“一包三改”和“厂长任期目标制”、“企业内部审计制”等多种形式岗位责任制。这种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为原则,按各人的不同贡献进行分配的结果,既拉开档次,但又差别不大。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和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合法致富。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他们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一些乡镇遵守国家政策,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先富起来。现在,已涌现出无锡市郊区金星村,江阴市华西村、三房巷村,无锡县西塘村、谢村、黄泥坝村等一批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明星村,这些村的农民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较好地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使每一个经济单位和劳动者,能够从各自的利益上关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出巨大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无锡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大发展。
(3)初步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道路。
十年改革,农村先行。根据无锡地区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基本格局和条件应是:
一、实现工农一体化。这就是顺利完成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就地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向城市化发展,必然形成城乡结合,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乡间纵横交错,也必然促使区域经济发展。
三、实现脑体一体化。实现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必然促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日益缩小。
无锡农村已经初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蓝图,并告诉我们,要实现这一幅蓝图,首先要实现农村工业化。无锡农村改革的最大成果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它是紧跟在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农村出现的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事物。
无锡乡镇工业不仅从实践上提供了农村工业化的典型实例,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佐证。恩格斯曾指出:由于采用农业机械,“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9页)。就是说,当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农业劳动力脱离农村而流入城市;另一条则是农业劳动力在农村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就地消化。无锡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走的正是后一条途径,并且使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主要是乡镇工业转移,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途径。
有关专家预计,再用2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无锡农村就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建成内外交流、工农结合、城乡渗透和现代化、开放式、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这一美好蓝图,根本关键在于继续把乡镇企业搞好,即依靠工业的有效积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城市化。
无锡农民创造了乡镇工业,中国改革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沃土培育了乡镇工业。乡镇工业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它在我国农村经济和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它。
无锡农村十年来的辉煌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它有力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从无锡农村,我们看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的曙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