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中华民族创业史上的里程碑——写在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3
第1版(要闻)
专栏:1991:人大·政协盛会纪实

  中华民族创业史上的里程碑
 ——写在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之际
本报记者 艾丰
被称为“不寻常的例会”的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了。正像代表们所说:它将是中华民族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此刻,我们报道此次盛会的记者,愿将自己从大会获得的教育和鼓舞、体会和感受,奉献给亲爱的读者。
(一)
前10年和后10年,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时间坐标。前1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6倍,有了9%的速度,有了世界第七位的总国力,有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经验。
后10年,我们有了“翻两番”、“到小康”的目标,有了6%的稳妥指标,有了为此而制定的规划和计划。“一国两制”的构想将成为现实。
这个时间坐标的背景是一个更大的时间坐标:以1949年为终点的前100年,中国人民证实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以1949年为起点的后100年,中国人民将用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代表们说的“宏伟、艰巨、跨世纪工程”,概源于此。
(二)
中共中央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建议》是指引祖国航船驶进21世纪的灯塔。人大会议通过的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则是可以依照航行的“海图”。
海上有大浪,洋面有暴风。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就有把握胜利地到达彼岸。
谁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不清?《建议》中的12条已经把它的基本框架阐明。
也许少了幼稚的天真烂漫,但对以前的曲折探索这样形容太轻飘了。
我们已坚实地站在大地上,再不要“急于求成”。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今日已经化成具有定性和定量的完整方案。代表说:“《纲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会议的内容,代表的形象,记者作了这样的描绘:不惑之年,新中国勇敢地探索,经历了曲折,已成熟多了,更加务实沉稳。
(三)
5天内收到471件议案,15天内“两会”召开了15次新闻发布会,再加上99个开放的代表团会议,为大会满满的议程平添了活泼。
代表们阅读文件时的凝思神态,代表们发言时的畅快表达,代表们交谈时的顺气会意,代表们提意见时的严肃认真……这一切,被我们摄影记者的镜头捕捉到了。
从多少万字的文件中,从几尺高的会议材料中,从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呼声中,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事业的建议中,从对加强廉政建设的期望中,从对“卖粮难”的关切中……我们集中地看到了这样的六个大字:稳定、改革、发展。这六个大字的背后是两个大字:民意。民意实质是“民益”,即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代表,在反映民意的权力机关,研究民意,作出反映民意的决定,这就是大会“民主、求实、团结、奋进”和谐交响乐的基调。
(四)
一位政协委员说,我们选择政治制度的标准是适合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在此标准下求得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完美性。
一位连任七届人大代表的山区农民,不赞成“争吵才是民主”、“倾轧才是自由”这类高论;他深深懂得,没有金钱和“背景”的“普通人”能够坐在人民大会堂参与最高决策,才称得上“新民主”。
一位西藏翻身农奴的代表,怎么也不能理解这样的“理论”:在他们被手挥皮鞭的领主当牲口骑的时候,是有“人权”的,而今天,当他们的代表同国家领导人坐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却丢掉了“人权”。
“我们国家不是一党专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和人大同时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参政意识的新气象,同人大的主旋律形成了“协奏曲”。逐步完善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走向振兴的保障。
(五)
“任务艰巨”是“目标宏伟”的另一种表述。
报道怎样认识6%的记者忘记写上一个反映任务艰巨的数字:后10年即使以6%的速度发展,其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也是前10年的两倍。
讨论中,困难摆得不少,深层问题也没有回避。人们已善于在进展之中洞察潜在的麻烦,在昂扬之中感到责任的压力。非常关键的10年,须更加兢兢业业。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一手硬,一手软”的初步扭转为代表们所肯定。过高的期望我们不要,所以我们说“小康”。充分的信心和干劲绝不可少,所以我们说“奋进”!
(六)
世界在关注中国的“两会”。法新社说,“稳定和谨慎的改革是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日本报纸认为大会表明中国“坚持持续、稳定、协调路线和社会主义,具有浓厚的改革色彩”。墨西哥报纸说,中国的10年规划“使所有国际政治生活观察家特别感兴趣”。一家香港报纸说,“这次人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时代的开始”……
坐在汽车里的人,在感到车子前进的同时,有时更直感的是车子的颠簸,于是有了实惠中的牢骚。所以,要判断自己的进展,往往需要“窗外”的“参照系”。
(七)
邓小平同志不久前说过,中国正赶上几百年没有过的大好机遇。
一位经常回国考察的华裔历史学家,曾对本报记者说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三次中兴时期:“汉武”、“盛唐”、“康乾”。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第四次中兴。
在这次大会上,我们感受和触摸到了这个新时代的脉搏。
——宏伟!艰巨!跨世纪!
伟大的目标必然唤起伟大的努力!
                       (艾丰执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